大國師陸賈與工匠們同吃同住了足有一旬時間(10天),沒日沒夜地試製、研發,終於成功研製出一架拋石機來。拋石機外覆桐油(以防因淋雨而腐爛),下有四個大車軲轆,當然了由於條件所限必須是木製實心的,因此行駛起來後減震效果不甚理想。這兩拋石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豎著根長長地拋石臂,拋石臂的末端還係著結結實的麻繩。由於大國師陸賈在研製時進行了精密的測算,因此雖然有數丈長的拋石臂豎立在半空中,但拋石機的重心還是很穩定的。
試射開始了。大國師陸賈大手一揮,兩名工匠手拉長繩,費力地將拋石機的拋石臂拉下;兩名兵士吃力地抱起一塊巨石,放入拋石機的彈倉裏。萬事具備隻欠東風,見狀大國師陸賈大喝一聲:
放!
兩名工匠聽得真切,兩人同時鬆手,隻見巨石霎那間穿雲破霧橫空而過,落在距此數百步遠的山丘上!遠遠眺去,隻見山丘頂上的樹木被巨石擊倒了一大片,現場一片狼藉!
成功啦!大家都歡呼雀躍起來。大國師陸賈也完全忘卻了自己的身份,他激動地和在場的匠作、兵士們擁抱在了一起。
接著就是再接再勵研製樓車了。樓車這玩意其實原理很簡單,無非是一個安裝有四個木製實心車輪的長方體截麵為矩形立起來的家夥,矩形截麵上可以站多名武裝兵士,可以很方便地進行監視、瞭望、警戒,還可以快速推進到城下進行攻城作戰!但軍師陸賈不愧是從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社會穿越過來的人,他考慮得更為深遠:
首先得保證樓車的重心不能太高,否則別說用於實戰了,即使是用來放哨警戒也很可能因遭遇大風而翻倒、傾覆。
其次是最好使樓車的高度能夠受控,能夠根據城池的高矮來調整樓車的高度。否則樓車就容易在實戰中要麼因高度太高使樓車上的兵士得通過自由落體運動才能順利空降至敵方城池,要麼因高度太矮使樓車上的兵士們得具備21世紀蜘蛛俠的輕功才能順利攀上敵方的城樓。
說穿了,絞車係統實際上就是利用數個動滑輪和靜滑輪而形成的一套既減輕了力的使用又改變了力的方向的係統。通過搖動絞車的軲轆,就能很輕鬆地控製控製樓車的升降,使樓車變成了一架人力操作電梯。
樓車的進攻麵特意被設計成了垂直於地麵的矩形,這是大國師陸賈特意設計的:通過這種設計,在攻堅戰中樓車就能貼緊城池壁,而樓車上的勇士們則能很方便地躍上城池進行攻擊!
這種種巧奪天工的設計,充分證明了大國師陸賈是一個心細如絲且聰慧過人的人。
除此之外,大國師陸賈還想到了兵器的升級換代。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鐵器和現代的銀器一樣決定屬於稀有和貴重物品,即使是在兵器的鍛造上也極少使用。但是從2000多年後的現代社會穿越而來的大國師陸賈當然深知鐵器的巨大威力:它的硬度和韌度都遠遠地超過了青銅。
於是乎大國師陸賈緊急找到了國相蕭何,要他全力擴大鋼的生產規模,盡最大努力尋找、開發鐵礦資源(畢竟蕭何是國相,總理全國民政事務);同時規定從現在起,兵械司打造兵器時必須以精鐵打造,包括箭鏃,逐漸地淘汰不甚堅韌的青銅兵器。
這樣做還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劍的長度顯著增長。因為以前的劍幾乎統統是用青銅鑄造,由於青銅的硬度不夠所以劍身不能製得很長,否則在實戰中容易變形和折斷;但當使用了鐵這個原材料後情況迅速得到了改觀:戰劍的長度迅速突破了五尺(那時候的一尺約相當於現代的23厘米),足足超過了青銅戰劍兩尺!
俗話說:一寸長,一分強;一寸短,一分險。要知道,在實戰中如果武器超過了對手兩尺(約合現在的46厘米,也就是半米),那麼置對手於死地的可能性就將大大增加。不要相信那些胡吹亂扯的武俠小說和腦殘劇,在那些缺乏基本軍事常識的腦殘寫手和狗血編劇的天馬行空的想象裏,拿繡花針的能輕輕鬆鬆搞死一大幫掄青龍偃月刀的,甚至拿柳條草葉的能把一大幫持丈八蛇矛的英雄好漢打得屁滾尿流哭爹叫娘。
而在實際戰鬥中,恐怕拿繡花針或柳條草葉的大俠們手中的武器還沒碰到對方,就已經慘死於對手的亂刀眾棍之下。
大國師陸賈不僅僅是要求革新鑄劍材料,對於製造工藝他也十分重視。以往的兵器鑄造很少有經過反複鍛打的(除非是高級將領們的兵器);但是現在大國師陸賈下令,所有的兵器都要經過至少三次的反複錘煉;而且大國師陸賈還利用以前讀野史時看到的夾鋼法,命令將幾種不能性質的鋼條混在一起錘打,事實證明野史所言並不虛妄,經過夾鋼法千錘百煉後的兵器無論是硬度還是柔韌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大國師陸賈還要求所有的兵器必須經過淬火。被21世紀高中物理諄諄教導過的大國師陸賈深知淬火會極大地提高物體的硬度,因此立即學以致用。經過反複測試,大國師陸賈終於發現向淬火水中添加當地的一種所謂紅壤後,淬火後的兵器不僅硬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耐腐蝕、韌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