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篇:川洞古碉寨堡(2 / 2)

這方山水太奇妙,她不排斥外來移民,卻不屑於強加的鎖鏈。明王朝本欲借助移民“同化苗蠻”,苗民卻同而不化,移民倒不自覺地消融於這方水土之中。賴以分苗漢的“邊牆”,建成未足三年,明朝庭發出哀歎:邊牆被夷為平地。其中,自然不乏漢民的辛勞與汗水。

距川洞不足一裏有一村寨--報木山,聚居繼劉姓家族之後遷來的黃姓漢民。為了尋找川洞的苦難故事,我們請一位村民帶路去拜訪村中長者。村中寨牆隱約可尋,村口一段保留完整,丈餘高的寨牆,皆由三尺見方的青條石砌成,外壁光潔無縫。當年,這裏應該是一個傍山而建的大型青石碉堡。走進寨門,不亞於行走於迷宮中。地下是相似的青石台階,巷中不出兩丈必有一青石大門,戶戶一律青石大門,丈餘青石牆、丈餘土磚圍牆,每戶大門上方的花鳥魚蟲圖飾也是如出一轍。向導說,即使軍閥混戰年月,過往軍隊、“搶犯”也不敢輕言進寨。有一回,一個狂妄的“搶犯”頭子,自詡進寨“踩點”多次,寨中路徑了然於胸,便選了個明月夜闖進寨內。寨內居民把大門一關,再不露麵,在屋內擊瓢敲盆,齊聲呐喊。幾十個“搶犯”沒頭蒼蠅般瞎撞了半夜,什麼也沒撈到,反被困於寨中無法找到出路,隻好向寨民繳械並磕頭陪罪,方在村民導引下走出困境。自此,寨門不閉,外人也不敢妄進。他所說的我信。沒有他的導引,我們很難走出“迷宮”,更不用說找長者了,盡管那些青石大門已沒有了結實的柏木門板。

那位八十高齡的長者,耳不聾眼不花,極健談,但關於川洞和古碉,他隻告訴我們:川洞住人,是因為怕。怕誰?不知道。修建碉堡是為了護洞,防誰?不知道。或許是“搶犯”?有黔地的,也有湘境的。臨別,他下決心似的告訴我們:川洞住人是“銅王”時候的事。接著,我們又走訪了幾位老者,竟然都是聽覺失聰,聲嘶力竭後,才聽到幾個“反苗”的字眼。問得深些,他們再不言語。

我們滿懷惆悵地踏上歸途,議論著川洞,描述著古碉,猜測著老人們的緘默……

或許,生活於這方神秘水土的居民,無形中便有了某種默契--無論土著居民,還是外來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