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沈溪中狀元,對寧化縣百姓來是大好事,既有麵子,還能讓寧化縣令夾著尾巴做人,以後城裏什麼書院、古刹、名勝乃至官道、橋梁都能得到修繕,除了地方士紳出銀子,就連官員都要自己掏腰包,就怕被人記上一筆,遺患終生。
百姓奔走相告,如此一來,到寧化沈家大院恭賀的人越來越多。
首先前來祝賀的,就是沈家沾親帶故的人,包括李氏、王氏、錢氏、孫氏、馮氏以及沈溪老娘周氏的娘家人,還有就是沈家這邊血脈比較遠但能排上字輩的族人。本來沈家三郎新婚,這些人都沒來出席,可聽沈溪中了狀元,就算跟沈溪八竿子打不著的,也都在獲悉消息後,趕緊到縣城來恭賀,怎麼都得攀上關係再。
這些人將輩分理順,最後也能自稱是狀元郎沈溪的“表哥”、“表姐夫”、“表叔”、“侄兒”、“侄女婿”等等,有了這層身份,以後在地方就能得到別人尊敬,不定還能把子侄介紹道沈溪手底下擔任吏,世代得到官府的鐵飯碗。
李氏正在興頭上,自然是來者不拒,隻要是跟沈家有一定關係的,不管是同宗還是姻親,隻要來到沈家院子,一律熱情相迎。
在親戚之後,城裏城外的世家大族、地主富紳、舉人秀才又或者是致仕的達官顯貴,紛紛來訪。
沈溪中了狀元,別人來自然不會空著手,大把大把的禮物送上,有的出手就是幾十上百兩的銀封,甚至還有直接送上城外田土的,讓李氏樂得合不攏嘴,趕緊吩咐沈永卓把所有記錄登記在冊,看看以後怎麼還禮。
李氏這輩子追求的就是被人稱頌、捧讚,如今願望得以實現,她臉上掛著笑容的同時,眼角掛著淚,笑容和淚水就沒斷絕過。
縣令本來想留在沈家吃頓酒宴,表示與狀元家關係親近和睦,將來拜訪狀元郎也多個談資。不過眼看人越來越多,院子內外擠得水泄不通,縣令便敬了李氏三杯酒,提出告辭。
正要走之際,突然外麵傳來一陣吹吹打打的聲音,縣令詳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柳家那邊又把閨女給送過來,想把婚事繼續完成。
之前街坊們訕笑的對象是沈家,想看沈家的笑話,不過到了此時,他們嘲諷的對象則變成柳家:“真是現世報啊,頭晌還對沈家挑鼻子瞪眼,女兒上了花轎都逃回去了,轉眼沈家出了狀元,眼巴巴地又想把女兒給人家強行送來?”
沈溪中狀元,沈家的同宗子侄以及他考縣試、府試、院試的同案乃至啟蒙時代的同窗,都是獲益人。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沈溪當官,以後沈溪的同宗兄弟都有機會到官府做事,那些同案同窗,隻要考取功名便能得到照顧。
本來隻是個出勞力做活的沈家三郎,突然變成金貴之人,隻要沈溪稍微點撥下,便能到衙門為吏。柳家那邊正是看到這點,趕緊服自家女兒,把人給送了過來,好在沒誤了吉日,料想沈家這邊喜上加喜,不會計較這點的波折。
“老夫人,您還不出去迎接孫媳婦?人都給送到門口了,隻等新郎去踢轎門迎新娘……”媒婆跑了進來,臉上掛著笑,不過這笑容有些勉強,若非柳家那邊又塞給她一封喜錢,她才不願觸這等黴頭。
好麼,讓老娘給媒,好不容易成,你柳家耍賴,玩賴婚這一套,這是讓老娘在寧化的媒婆界不用混了啊。現在解元公變成狀元郎,還留在京城做了大官,你柳家就想反悔,當這婚事是兒戲,耍得老娘團團轉?
李氏此時腰板也硬了,七郎中了狀元,那三郎的婚事還用擔心嗎?
***********
ps:第二更送上!
啥都不,子發了這一章趕緊碼字,否則擔心無法完成爆更的任務!求點兒訂閱、、和刺激下靈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