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三章 前後之別(第二更)(2 / 3)

讓你柳家耍賴退婚,這還錯有錯著,我沈家出了個狀元,你現在就算把女兒嫁過來,我還不要了呢!

你們這些主脈旁支的沈家人還有街坊四鄰不是等著看我的笑話嗎,現在我孫子中了狀元,你們繼續看吧,也不知最後誰笑話誰。

“沈大人得蒙子恩德,留在京城翰林院為官,若本官進京,必會前往拜望。”

縣令盡量攀關係,要他也是進士出身,但在官場混了這許多年,缺少人脈的他隻能做到知縣這位子,所以對於仕途無望的他,破罐子破摔,********撈錢。但沈溪中狀元給了他希望,入翰林院就意味著有成為內閣大學士的機會,而且沈溪起點很高,一當官就是翰林院史館修撰,比他還要高一個品秩,隻要善於鑽營,留在翰林院升上兩級就是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隨時都有可能入閣。

縣令隻需要把地方政務操持好,將來以狀元公祖籍地父母官的身份入京拜訪,不得就可以投入沈溪門下,要是機緣巧合,撈一個同知、知府致仕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沈家這條粗大腿,一定得抱,還得抱好!

李氏不知道該怎麼回縣太爺的話。

再想想,現在孫子跟以前不一樣了,沈溪以前就算中舉,可到底沒當官,在朝廷沒什麼人幫襯,何時能放到官缺是個大問題。

但眼下情況又有所不同,沈溪中狀元立馬就當官,她一輩子的期望就此變成現實,隻是沈溪現在當的什麼官,她不是很了解,隻知道是個連堂堂七品縣令都要尊稱一聲“大人”,需要苦心巴結的“大官”。

“娘,那些報子……還等著派發賞錢呢。”沈明新從門口進來,先給縣令磕了頭,然後聲對李氏道。

因為李氏暈倒,沈家這麼多客人還沒來得及招待,沒李氏這個一家之主的命令,沈家中人可不敢隨便動銀錢。李氏趕緊站起來,吩咐道:“快……快到我屋裏拿木箱子出來,裏麵有散碎銀子和銅板……”

縣令哈哈笑道:“怎勞老夫人破費?胡典史,用本官的銀子,回頭讓報子們去賬上支取。”

由於寧化縣太過貧瘠,加上連年遭遇盜匪和災情,所以朝廷任命官員的時候,竟然連縣丞和主簿都沒有任命,直接由一個不入流的典史充當二把手。

縣令得慷慨,但胡典史聽了則有些悻悻然。

誰都知道這一任縣令不是什麼好鳥,在寧化縣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他都能想方設法貪墨銀子,是給報子賞錢,卻不直接發,而讓到賬上直取,要知道衙役的俸祿都欠了好幾個月沒發,賞錢的承諾能兌現?

不過李氏沒讓縣令“破費”,讓沈明新和沈永祺進到她屋子,把錢箱子拿了出來,給報子們派發喜錢,就算不多,但每個人總有幾十上百文,足夠報子們好酒好肉吃上一頓。

本來為了沈家的麵子,院子裏的酒席就沒撤,如今反倒要多添加幾桌,連同報子以及前來賀喜的縣衙官差一並請了,好好吃上一頓酒宴。一頓成婚的喜宴,變成恭賀沈溪中狀元的慶功宴,主桌上多了寧化縣令這樣重量級的嘉賓。

李氏在家裏宴請縣太爺,這消息傳得飛快,連同沈溪中狀元的消息,沒過多久便傳遍寧化縣城,然後飛速向城外以及周邊村鎮蔓延。

自大明朝開國以來,沈溪並非寧化縣第一位狀元……寧化首位狀元是洪武朝的張顯宗,但時過境遷,張氏一門早就沒落,如今連後人都難尋,已為人忽略。沈溪卻是十三歲中狀元,年紀就入翰林院擔任史官編撰,乃皇帝近臣,將來入閣為宰輔也不是不可能。

這年頭若有人在朝中為高官,其祖籍地方官員都要拚命巴結,因為指不定什麼時候他們就要調到京城,就在這位朝廷大員手底下做事。

那些知府、知縣對待地方上的百姓,也盡量做到心謹慎,施以恩惠贏得民心,因為京官尤其是那些隨時能接觸到皇帝的官員,會將“民意”上報朝廷,一旦惹來禦史言官,下場那叫一個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