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邐平岡豔雪明,竹樓小市賣花聲。紅桃水暖春偏好,綠稻香含秋最清。合有管弦頻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冶春舊調歌殘後,獨立詩壇試一更。“其時和禊韻者七千餘人,編次得三百餘卷。乙酉後,湖上複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四景。署中文宴,嚐書之於牙牌,以為侑觴之具,謂之”牙牌二十四景“。後休致歸裏,有留別詩雲:”力憊宜勤敢自憐,薄才久任受恩偏。齒加孫冕餘三歲,歸後歐公又九年。犬馬有情仍戀主,參苓無效也憑天。養屙得請懸車日,五福誰雲尚未全。祖道長筵舟滿河,綠揚城郭動驪歌。重來節使經三考,歸去輿人賦五糸它。絳帳唱酬通籍在,潘門交際紀群多。
二分明月尊前判,半照離人返薜蘿。平山回望更關愁,標勝家家醉墨留。十裏林亭通畫舫,一年簫鼓到深秋。每看絳雪迎朱旆,轉似青山戀白頭。為報先疇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揚州。長河一曲繞柴門,荒徑遙憐鬆菊存。從此風波消宦海,才知煙月足家園。榆社集牛歌好,伏臘筵開鶴發尊,癡願無多應易遂,杖朝還有引年恩。“公兩經轉運,座中皆天下士,而貧而工詩者,無不折節下交。後趙雲崧觀察吊之,有詩雲:”虹橋禊客題詩,傳是揚州極盛時。勝會不常今視昔,我曹應又有人思“。其一時風雅,可想見矣。公子二,長謙,仕至武漢黃德道;次謨,十歲工詩,善擘窠書。孫四,蔭浦、蔭惠、蔭恩、蔭囗,位皆通顯。其時賓客,備記於左。
戴震,字東原,休寧人。為漢儒之學,精於音均律算。少與江慎修遊,得其底蘊。後來揚州,為公坐上客,惠棟、沈大成見之,目為奇人。遊京師,秦大司寇蕙田延之纂《五體通考》。乾隆壬午,舉於鄉,奉詔重輯《永樂大典》。與邵晉涵、周永年、楊昌霖、餘集同入館分纂《四庫全書》。戊戌,成進士,賜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編修,歿於京師。著書滿家,半皆未成之作,曲阜孔葒穀刻其遺書《考工圖注》、《七經小記》、《屈原賦注》、《日編》、《水經注》、《水地記》、《聲類表》、《孟子字義疏證》、《方言疏注》、《策算鉤股割圜記》、《東原文集》。在館所校之書,則為《水經注》、李如圭《儀禮集釋文》。嚐注《難經》、《傷寒論》、《金匱》諸書,亦未卒業。
鮑皋,字步江,號海門,鎮江丹徒人。幼以詩見知尹鹺使,極稱賞之。舉博學鴻詞,辭疾不就。公延之署中,著《海門集》。子之鍾,字雅堂,進士,官體部郎中。
惠棟,字定宇,號鬆,蘇州元和人。硯溪先生之孫,半農先生之子,以孝聞於鄉。博通今古,與陳祖範、顧棟高同舉經學。公重其品,延之為校《乾鑿度》、《高氏戰國策》、《鄭氏易》、《鄭司農集》、《尚書大傳》、《李氏易傳》、《匡謬正俗》、《封氏見聞記》、《唐摭言》、《文昌雜錄》、《北夢瑣言》、《感舊集》,輯《山左詩抄》諸書。著有《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微言》、《九經古義》、《古文尚書考》、《明堂大道錄說》、《山海經訓纂》、《後漢書訓纂》、《精華錄訓纂》、《紅豆山房古文集》。大江南北為惠氏之學者,皆稱之曰“紅豆三先生”。
汪舟次方伯、馬秋玉主政兩家,多藏書,公每借觀,因題其所寓樓為“借書樓”。贈方伯孫祓江詩雲:“弓衣織遍海東頭,博奧曾聞貫九邱。猶喜遺編仍藻繡,更番頻到借書樓。”贈秋玉詩雲:“玲瓏山館辟疆儔,邱索搜羅苦未休。數卷論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荊州。”
吳玉,字山夫,淮安山陽人。精於小學,為公幕友。後入京師,秦尚書聘之修《五體通考》,著有《別雅》五卷、《金石存》若幹卷。
嚴長明,字東友,召試中書,官侍讀。著有《歸求草堂詩文全集》及雜著二十六種。子觀,著有《元和補誌》六卷。
朱稻孫,字稼翁,嘉興秀水人。彝尊孫。舉博學鴻詞,書法得唐人墓銘逸趣,有詩集行於世。
汪棣,字к懷,號對琴,又號碧溪,儀征廩生。為國子博士,官至刑部員外郎。工詩文,與公為詩友,虹橋之會,凡業鹺者不得與,唯對琴與之。多蓄異書,性好賓客,樽酒不空,一時名下士如戴東原、惠定宇、沈學子、王蘭泉、錢辛楣、王西莊、吳竹嶼、趙損之、錢籜石、謝金圃諸公,往來邗上,為文酒之會。子晉藩、掌庭,皆名諸生。
易諧,字鬆滋,歙縣人,居揚州。工詩。築抱山堂以延四方名士,與公為詩友。抱山者,取孟郊“好詩恒抱山”句也。中年家貧,與東野同其遇,著“抱山堂詩選”。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進士,官知縣。宰範時,有富家欲逐一貧婿,以千金為宰壽。燮收其女為義女,複潛蓄其婿在署中,及女入拜見,燮出金合巹,令其挽車同歸,時稱盛德。後以報災事忤大吏,罷歸鄉裏。嚐作一大布囊,凡錢帛食物,皆置於內,隨取隨用,或遇故人子弟及同裏貧善之家,則傾與之。
往來揚州,有“二十年前舊板橋”印章。與公唱和甚多,著有《板橋詩詞鈔》及《家書》、《小唱》。工畫竹,以八分書與楷書相雜,自成一派,今山東濰縣人多效其體。
李{艸勉},字嘯村,安徽人。能詩畫,公之高足也。嚐為公作《虹橋攬勝圖》。
張宗蒼,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蘇州吳縣人。畫山水出黃尊古之門,以淮北鹽官為公僚屬,與之定友。乾隆十六年南巡,進畫冊,命入京隻候內廷,授戶問主事。
王又樸,字從先,號介山,直隸天津人。為河工縣丞,以詩學受知於公,為詩友,著有《大學古木》。
高鳳翰,字西園,號南村,別號南阜老人,又自稱老阜,膠州人。舉孝友端方,為歙縣丞,公薦為泰州分司。工詩畫,善書法,稱三絕。後與公同被逮,抗辭不屈,事因以得白。病中,右臂不仁,作書用左手,號尚左生,又號丁巳殘人。
愛硯,著《硯史》。自為壙銘曰:“知其生何必知死,見其首何必見尾,嗟爾!
死生類如此。“後窮餓死,公哭之詩雲:”乞米鴻歸箋正裁,俄聞訣去豈勝哀。
巫鹹不為劉ナ下,縣宰誰迎杜甫來。落落清華蘭社盡,堂堂著作玉樽開。年來衰老愁傷逝,況是凋零僅剩才。最風流處卻如癡,顛米迂倪未是奇。再散千金仍托缽,已輸一臂尚臨池。殷生瀟灑談元日,戴椽昂藏對簿詞。見說淮南傳故事,遺文爭患少人知。“
祝應瑞,字荔庭,鎮江丹徒人。為茫稻河閘官。工詩,著有《見山樓集》,告休後始知之。作詩題其《老漁圖》雲:“披圖重認舊同官,白眼名流謝過難。
煙月一竿綸在手,而今真作老漁看。“
張輅,字樸存,江都布衣。少簡靜,不修邊幅,孤直自喜,有雄才偉略,善草書。喪妻不再娶,購一美人畫懸帳中,衾影相對。不自炊,寄食鄉黨中,雖一麵之識,造其廬飲啖自若。工詩,年六十作《落花詩》,江外女子見之而死。時公禊詩和者殆遍,惟惠棟不與,輅不和韻,並稱於時。輅名由是大起。輅善奕,其友戒之曰:“與轉運奕,須勝其一,負其二。”輅許之。及入,四局皆勝,座客為之色變。
焦五鬥,鎮江丹徒人,孝然裔孫。嚐作《焦山誌》,忽失去,其子複得之於郡城骨董鋪中。公由是修《金焦二山誌》。
吳均,字梅查,歙縣人。工詩,構別墅名青棠觀,與揚州二馬相唱和。公數招之為詩牌之會。
沈廷芳,字椒園。
梁,字文山,亳州人。壬午副榜。館於公署。書法潤澤,骨肉均勻,尺五樓、延山亭額,其手跡也。
錢載,字坤一,號籜石,浙江嘉興人。工畫蘭竹,以詩文見知於虞山相國。
舉經學及博學鴻詞科不售。乾隆壬申,成進士,授編修,曆官至工部侍郎。著《籜石齋集》。與公友善,居使署一年,多唱和。
陳大可,字餘庭,浙江紹興人。工篆隸,二十四景榜聯多出其手。
周榘,字幔亭,江寧人。工詩,善八分書,以《鬆影入窗無》句受知於公,折節造廬,書“德馨堂”額贈之。招來揚州,有《壽高禦史生辰詩》,膾炙一時。
胡裘钅享,字西,浙江山陰人。工詩。貧甚,上詩於公雲:“駒隙奔馳又歲闌,蕭蕭身世托江幹。布金地暖回春易,列戟門高載拜難。庾信賦成悲老大,孟郊詩在惜孤寒。自憐七字寒無力,封上梅花閣下看。”公極賞之,遂訂交焉。
金兆燕,字鍾樾,號棕亭,全椒人。父榘,字齋,工詩,有《泰然齋集》。
兆燕幼稱神童,與張南華詹事齊名。工詩詞,尤精元人散曲,公延之使署十年,凡園亭集聯及大戲詞曲,皆出其手,中年以舉人為揚州校官,後成進士,選博士,入京供職。三年歸揚州,遂館於康山草堂。著有《贈雲軒詩文集》。子台駿,字條村,名諸生。孫,字退穀,十二稱神童,十五為附生,十六為廩膳生,十七而死。自榘至現,稱為“金氏四才子”。
宋若水,字遠仲,號蘭石,一號澹泉;弟森桂,字樹芳,號立堂,涇縣人,兄弟以詩齊名。公延之掌兩淮國課。著有《熏篪集》、《西峰唱和小草》。立堂耽吟,老而弗輟。自訂詩集數百卷。
張永貴,字靜遠,號樂齋,廣寧人。舉於鄉,官淮北監製同知。工詩,公與之多唱和。
倪炳,字赤文,善鬻古書,列肆天寧街,額曰“帶經堂”。為公刻《雅雨》十種。
文山為靜慧寺僧,書學退翁。受知於公,為書蘇亭額,公子謨十歲師事之。
能擘窠書,其時牙牌二十四景,半出其手。
汪履之為董公祠道士,性恬淡,有氣節,以奕受知於公。值公被逮出塞,汪隨之三年。公詩雲:“桃花潭上水潺潺,戀客情深詩早傳。更有汪倫能送遠,八千裏外住三年。”後為甘肅主簿,死於長沙。自戴震至於汪履之,皆抱孫賓客也。
“虹橋禊”、“柳湖春泛”,名大洪園。“卷石洞天”一段,在轉角橋對過,名小洪園。
洪征治,字魏笏,歙縣人。子肇根,字向宸;肇鬆,字奎芳,並世其父鹺業。
奎芳子錫豫,字建侯,工於詩。
洪肇柱,字殿書,肇根弟,有“佛菩薩”之號。樂施,常以參桂濟人。
方本,字立堂,儀征籍。工於屬文,善楷書。與弟穀同中己酉科舉人。子仕燮,字菊人,仕傑,字月查,並深於詩。婿洪薌林,任俠自豪,能急朋友之難。
吳良,字杉亭,一字筍叔,全椒人。父敏山征君,工詩,久居揚州,著《金木山房集》、《周髀算經補注》。良幼稱才子,召試授中書,與金兆燕齊名。
顧天昭,吳人。工於算學。其門弟子顧楷,字妙台,盡得其術。
徐柱臣,字題客,號雅宜,昆山人。工詩文,書法蘇、米。來往揚州,主於洪氏。
史夢琦,字囗囗,陽湖人。進士,官吏部郎中,出為福建汀漳道。洪氏嚐延之館於家。
萬涵,字石書,儀征人。工草書,於學無所不通,食有兼人之量。
朱棠,字英軒,蘇州吳縣人。乙卯副榜,工於詩文。
柳夢チ,字東藜,儀征人。工詩。少遊幕,長為巡鹽禦史所知,聲名鵲起,後館於其家。
法嘉蓀,字辛侶,丹徒人。儲潤書,字玉琴,宜興人。皆工詩,館於其家,與應澧齊名。澧字叔雅,仁和人,工詩善書,杭堇浦之婿也。
“柳湖春泛”在渡春橋西岸,士阜蓊鬱,利於栽柳。洪氏構草閣,題曰“輞川圖畫”。閣後山徑蜿蜒入草亭,曰流波華館。館西步平橋入湖心亭,複於東作版廊數折入舫屋,曰小江潭。皆用檔子法,謂之點景,如“邗上農桑”、“杏花村舍”之類。
輞川圖畫閣三楹,在楊柳間,樹光蒙密,日色玲瓏,禽鳥上下,水紋清妍。
聯雲:“此地惟堪圖畫障(白居易),不妨遊更著南華(皮日休)。”
流波華館後牆在湖,前榮在湖中,地上庋板,板上以文磚亞次,步之一片清空。聯雲:“澗道餘寒曆冰雪(杜甫),浪花無際似瀟湘(溫庭筠)。”館右複作板廊數折入湖心亭,左作宛轉橋,曲折上小江潭。聯雲:“竹室生虛白(陳子昂),波瀾動遠空(王維)。”
冶春詩社在虹橋西岸。康熙間,虹橋茶肆名冶春社,孔東塘為之題榜。旁為王山藹別墅,厲樊榭有詩雲:“王家樓子不多寬,五月添衣怯晚寒。樹底鳴蟬樹頭雨,酒人泥殺曲欄杆。”即此地也。後歸田氏,並以冶春社圍入園中,題其景曰“冶春詩社”。由輞川圖畫閣旁卷牆門入叢竹中,高樹或仰或偃,怪石忽出忽沒,構數十間小廊於山後,時見時隱。外構方亭,題曰“懷仙館”。館左小水口,引水注池中,上覆方版,入秋思山房,其旁構方樓,通閣道,為冶春樓。樓南有槐蔭廳,樓北有橋西草堂,樓尾接香影樓。後山構山亭二,一曰歐譜,一曰雲構。
懷仙館八柱四榮,重屋十脊,臨水次。前榮對鎮淮門市河,聯雲:“白雲明月偏相識(任華),行酒賦詩樂未央(杜甫)。”
秋思山房在水樹間,聯雲:“天氣涵竹氣(張說),山光滿湖光(馮戴)。”
憶餘昔年夏間暑甚,同人出小東門,打槳而行,濁河渾流,狹束Τ仄,揮汗如雨。
迨出東水門,山氣如墨,白鷺翻波。無何,風雨驟至,艤舟鬥姥宮,舟幾覆。雨小,舟子沿岸牽至冶春樓,上岸入樓中,乃敞其室而聽雨焉。園丁沽酒薦蔬,逾時箸落杯空。雨止,湖上濃陰,經雨如揩,竹濕煙浮,輕紗嫌薄。東望倚虹園一帶,雲歸別峰,水抱斜城。北望江雨又動,寒色生於木末。因移入樓南臨水方亭中待之,不覺秋思漸生也。
是園閣道之勝比東園,而有其規矩,無其沉重,或連或斷,隨處通達。由秋思山房後,廳事三楹,額曰“槐蔭廳”。聯雲:“小院回廊春寂寂(杜甫),朱闌芳草綠纖纖(劉兼)。”由廳入冶春樓,聯雲:“風月萬家河兩岸(白居易),菖蒲翻葉柳交枝(盧綸)。”樓上三麵躡虛,西對曲岸林塘,南對花山澗,北自小門入閣道。兩邊束朱闌,寬者可攜手偕行,窄者僅容一身,漸行漸高,下視闌外,已在玉蘭樹{艸票}。廊竟接露台,置石幾一,磁墩四,飲酒其上,直可方之石曼卿巢飲。旁點黃石三四級,閣道愈行愈西,入香影樓,蓋以文簡“衣香人影”
句名之。聯雲:“堤月橋邊好時景(鄭穀),銀鞍繡轂盛繁華(王勃)。”樓北小門又入一層,樓外作小露台,台缺處疊黃石,齒齒而下,即是園之樓下廳也。
額曰“橋西草堂”。聯雲:“綠竹漫侵行徑裏(劉長卿),飛花故落舞筵前(蘇囗)。”堂後旱門,通虹橋西路。
橋西草堂,右由露台一帶,土氣積鬱,疊以黃石,嶙峋棱角,老樹眠臥侍立,各盡其狀。中構六角亭,名曰“歐譜”,四方亭名曰“雲構”。聯雲:“山雨樽仍在(杜甫),亭香草不凡(張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