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虹橋錄上(1 / 3)

“虹橋禊,元崔伯亨花園,今洪氏別墅也。洪氏有二園,”虹橋禊“為大洪園,”卷石洞天“為小洪園。大洪園有二景,一為”虹橋禊,一為“柳湖春泛”。是園為王文簡賦《冶春詩》處,後盧轉運禊亦於此,因以“虹橋禊”

名其景,列於牙牌二十四景中,恭邀賜名倚虹園。園門在渡春橋東岸,門內為妙遠堂,堂右為餞春堂,臨水建飲虹閣,閣外“方壺島嶼”、“濕翠浮嵐”。堂後開竹徑,水次設小馬頭,逶迤入涵碧樓。樓後宣石房,旁建層屋,賜名致佳樓。

直南為桂花書屋,右有水廳麵西,一片石壁,用水穿透,杳不可測。廳後牡丹最盛,由牡丹西入領芳軒。軒後築歌台十餘楹,台旁鬆柏杉櫧,鬱然濃陰。近水築樓二十餘楹,抱灣而轉,其中築禊亭。外為臨水大門,築廳三楹,題曰“虹橋禊”。旁建碑亭,供奉禦製詩二首。一雲:“虹橋自屬廣陵事,園倚虹橋偶問津。鬧處笙歌宜遠聽,老人年紀愛親詢。柳拖弱絮學垂手,梅展芳姿初試顰。預借花朝為上巳,冶春慣是此都民。”一雲:“情知石墅郡城西,遂艤蘭舟步蘚堤。

花木正佳二月景,人家疑住武陵溪。笙歌隔水翻嫌鬧,池館藏筠致可題。片刻徘徊還進舫,蜀岡秀色重相。“

妙遠堂,園中待遊客地也。湖上每一園必作深堂,飭庖寢以供歲時宴遊,如是堂之類。聯雲:“河邊淑氣迎芳草(孫邈),城上春陰覆苑牆(杜甫)。”堂右築餞春堂,聯雲:“鶯啼燕語芳菲節(毛熙震),蝶影蜂聲爛縵時(李建勳)。”

旁通水閣十餘間如曲尺,額曰“飲虹閣”,峭廊飛梁,朱橋粉郭,互相掩映,目不暇給。

涵碧樓前怪石突兀。古鬆盤曲如蓋,穿石而過,有崖峻テ秀拔,近若咫尺。

其右密孔泉出,進流直下,水聲泠泠,入於湖中。有石門劃裂,風大不可逼視,兩壁搖動欲摧。崖樹交抱,聚石為步,寬者可通舟。下多尺二繡尾魚,崖上有一二釣人,終年於是為業。樓後灌陰鬱莽,濃翠撲衣。其旁有小屋,屋中疊石於梁棟上,作鍾乳垂狀。其下Л華,千疊萬複,七八折趨至屋前深沼中。屋中置石幾榻,盛夏坐之忘暑,嚴寒塞域堇,幾上加貂鼠彩絨,又可以圍爐鬥飲,真詭製也。

致佳樓五楹,供奉禦扁石刻,及“花木正佳二月景,人家疑住武陵溪”一聯。

是樓亦在崔園舊址之內。樓後皆新辟荒地,並轉角橋西口之冶春茶社圍入園中。

自是園始三麵臨水,水局乃大。中築桂花書屋,逶迤連絡小室數十間,令遊者惝恍弗知所之。

倚虹園之勝在於水,水之勝在於水廳。自桂花書屋穿曲廊北折,又西建廳事臨水,窗牖洞開,使花、山澗、湖光、石壁褰裳而來。夜不列羅幃,晝不空畫屏。

清交素友,往來如織。晨餐夕膳,芳氣竟如涼苑疏寮,雲階月地,真上黨慰鬥台也。

湖上水廊以“四橋煙雨”之春水廊為最,水閣以九峰園之風漪閣、“四橋煙雨”之錦鏡閣為最,水館以“錦泉花嶼”之微波館為最,水堂以“荷蒲薰風”之來薰堂為最,水樓則以是園之禊樓為最,蓋以水局勝也。樓在園東南隅,灣如曲尺,樓下開門,上供奉禦扁“倚虹園”三字,及“柳拖弱縷學垂手,梅展芳姿初試顰”一聯。門前即水馬頭。

園門右廳事三楹,中楹屏間鼓兒上刻“虹橋禊”四字,大徑尺餘。旁築短垣。開便門通轉角橋。

王士礻真,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高祖名重光,官貴州布政使。曾祖名之垣,官戶部左侍郎。祖名象普,官浙江布政使。

父與敕,貢入太學。兄士祿,官員外郎;士禧,貢生。弟士,進士。公順治乙未進士,曆官刑部尚書,諡文簡。著有《帶經堂集》、《精華錄》定本及十種詩話。公以文學詩歌為當代稱,總持風雅數十年。先是順治己亥選揚州府推官,庚子三月抵郡城,八月充江寧鄉試同考官。辛醜三月有事江寧,居秦淮邀笛步,有《白門集》。壬寅春與杜浚、張養重、邱象隨、陳允衡、陳維崧修禊虹橋,公作《浣溪紗》三闋,為《虹橋唱和集》。癸卯冬充江寧武闈同考試官。甲辰春複同林古度、杜浚、張綱孫、孫枝蔚、程邃、孫默、許承宣、承家賦《冶春詩》,此皆公禊事也。吳偉業曰:“貽上在廣陵,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冒襄曰:“漁洋文章結納遍天下,客之訪平山堂、唐昌觀者,日以接踵。漁洋詩酒流連,曲盡款洽,客相對永日,亦終不忍幹以私。嚐有一莫逆臨別,公曰:”隗官貧無以為長者壽,署有十鶴,敬贈其二,誌素交也。‘“徐钅九曰:”虹橋在平山堂法海寺側,貽上司理揚州,日與諸名士遊宴,於是過廣陵者多問虹橋矣。“宋商邱曰:”阮亭謁選得揚州推官,遊刃行之。與諸士遊宴無虛日,如白、蘇之官杭,風流欲絕。“劉體仁曰:”采明珠,耀桂旗,麗矣。或率兒拜,或袂從風,如欲仙去。《冶春詩》獨步一代,不必如鐵崖遁作別調,乃見姿媚也。“王士祿曰:”貽上負夙慧,神姿清徹,如瓊林玉樹,朗然照人。為揚州法曹,日集諸名士於蜀岡、虹橋間,擊缽賦詩,香清茶熟,絹素橫飛,故陽羨陳其年有“兩行小吏豔神仙,爭羨君侯腸斷句”之詠。至今過廣陵者,道其遺意,仿佛歐、蘇,不徒憶樊川之夢也。“宗元鼎詩雲:”休從白傅歌楊柳,莫遣劉郎唱竹枝。五日東風十日雨,江樓齊唱冶春詞。“今以禊諸人及文簡在揚州所與往來者,附載於後。

杜浚,初名詔,宇於皇,號茶村,湖廣黃岡人。工詩。僑居江寧雞嗚山之右,往來揚州,與文簡友善。禊時,浚後至,文簡詩雲:“杜陵老叟窮可憐,猶能鬥酒詩百篇。今朝何處爐頭醉,知有人家送酒錢。”死後,陳蒼洲太守鵬年葬於江寧太平門之麓。著有《變雅堂集》。

張養重,字子瞻,號虞山,別號椰冠道人,山陽人。工詩。見文簡於揚州,文簡曰:“夙愛足下‘南樓楚雨三更遠,春水吳江一夜增’,平生如此好句複有幾?”子瞻退謂邱季貞曰:“昔快意之作,不意阮亭一見,便能道出。”時人謂之張山陽。

邱象隨,字季貞,山陽人。拔貢生,詩與兄曙戒侍講齊名。舉博學鴻詞,官太子洗馬。著《西山紀年集》。

朱克生,字國禎,號秋,寶應人。巡按克簡之弟,射陽湖中有環溪別墅。

陳允衡,字伯璣,禦史本子,建昌人。工詩。東湖亂後,與劉遠公流寓鳩茲。

晚歸東湖,葺雲卿蔬圃故址居之。熊雪堂、黎左岩、邢孟貞、顧與治皆稱其五字詩。著有《寶琴館集》。

陳維崧,字其年,宜興人。工詩詞、四六文。年四十尚為諸生,日者謂之曰:“君至五十,必入翰林。”梅杓司贈詩雲:“朝來日者橋邊過,為許功名似馬周。”

後舉博學鴻詞,官檢討,與徐仲鴻、吳農祥、王嗣槐、吳任臣、毛奇齡同為大學士馮公延致邸第,稱“佳山六子”。文簡《冶春詩》,其年題其後雲:“官舫銀鐙賦冶春,琅琊風調更誰倫。玉山筵上頹唐甚,意氣公然籠罩人。”王西樵曰:“其年‘浪卷前朝去’,英雄語也。”又曰:“其年短髯,不修邊幅,吾對之隻覺其嫵媚可愛,以伊胸中有數千卷書耳。”王於一曰:“唐開寶以後,七百年無有其年此等四六之文。”其年著有《湖海樓集》、《檢討集》。皖江程師恭叔才為《檢討四六文注》,徐紫雲,字雲郎,揚州人,冒辟疆家青童,儇巧善歌,與其年狎。

林古度,字茂之,一字那子,福建福清人,崇禎間移居江寧。工詩。年八十,貧甚,冬夜眠敗絮中,有“恰如孤雁入蘆花”之句。方爾止文寄詩雲:“積雪初晴鳥曬毛,閑攜幼女出林皋。家人莫怪兒衣薄,八十五翁猶袍。”時文簡與之善,常來揚州,文宴於虹橋、平山堂之間,文簡親為撰杖。

張綱孫,字祖望,一名丹,字泰亭,別號竹隱君,浙江錢塘人。性恬淡,工詩,美須髯,長尺餘,手足胸背皆有毫寸許,夏月好坦腹臥大樹下,好遊山水,不避蛇虎,得意輒長嘯。詩名在西泠十子之間,著有《西泠二子從野堂》等集。

文簡公《冶春詩》雲:“錢塘張髯詩絕倫。”謂此。

孫枝蔚,字豹人,陝西三原人。身長八尺,聲如洪鍾,龐眉廣額,以詩文名。

少為諸生,遭流寇,奮戈逐賊,後走江都與王幼華、吳野人、郝羽吉、汪舟次為五友。文簡《冶春詩》雲:“雍州孫郎筆有神。”謂此。晚年舉博學鴻詞被放,詔布衣處士八人授司經局洗馬,枝蔚與是選。時杜越年八十四,傅山年七十三,未與試先歸。中旨越、山與枝蔚三人同授中書舍人。後歸老江都,立生壙於梅花書院之側,作自挽詩。

程邃,字穆倩,號江東布衣,又號垢道人,歙縣人。博學,工詩文,精金石、篆刻、鑒別古書畫及銅玉器,家藏亦夥。善畫山水,純用枯筆,寫巨然法,別具神味。工隸書。為人品行端愨,敦崇氣節,早從漳浦黃公道周、清江楊公廷麟遊,晚年僑居江都。文簡《冶春詩》雲:“白嶽黃山兩逸民。”即謂邃與孫默也。秀水曹侍郎溶過揚州,作長歌贈之。

孫默,字無言,休寧人。工詩。廣交遊,急友誼,風雅聲氣,不介而孚。早年居揚州,晚歸黃山舊隱,海內名士以詩文送之,滿匣盈帙。

許承宣,字力臣,江都人。康熙丙辰進士,官至給事中。首陳揚州水利、賦役二疏。辛酉典試陝西,陳秦晉間利弊六事,請刊禦製文集,悉見嘉納。歸卒於家,與其父明賢、弟承家並祀鄉賢。承家字師六,康熙乙醜進士,授編修,辛未會試充同考官,詩文與兄齊名,著《獵微閣集》。文簡《冶春詩》雲:“雲間洛下齊名士。”謂此。子昌齡,官刑部主事。孫迎年,康熙庚辰進士,官中書舍人,道章,辛卯舉人;溯中,癸巳解元。迎年子佩璜,官開封府上河同知,以博學鴻詞舉;信瑞,乾隆戊午副榜。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太倉州人。崇正進士,官國子監祭酒。工詩,與陳臥子齊名。辛亥元旦,夢上帝召為泰山府君。是歲病革,作絕命詞雲:“忍死偷生念載餘,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終須補,縱比鴻毛也不如。”時有浙僧能前知,訪之,至曰:“今年元旦已夢告公矣,何必更問老僧。”遂卒。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人。父宗起,崇禎末以吏部郎出鎮鄖、襄。襄以明經用為司李,不就。以氣節尚,與陳定生、方以智、吳次尾善,稱“四公子”。

家有水繪園,園有逸園、梅塘、湘中閣、洗缽池、玉帶橋、寒碧堂、小三吾、小浯溪諸勝。乙巳春,文簡有事如皋,與邵潛、陳維崧、許嗣隆、毛師桂禊於是,歌兒紫雲捧研於湘中閣,杜浚後至,不及會。

邵潛,字潛夫,號五嶽外臣,江南通州布衣,僑居如皋。工詩。年八十,苦徭役,文簡以按部至縣,屏從造訪,與潛飲酒賦詩而還,立除其役。著《友誼錄》、《循吏傳》。

許嗣隆,字山濤。

毛師桂,字亦史。

徐钅九,字電發,號虹亭,吳江人,文簡高弟子。舉博學鴻詞,官翰林檢討。

晚號楓江漁父。

宋犖,字牧仲,商邱人,文康公塚子。工詩文。以侍衛往來殿廷交戟之間,常畫蘇子瞻像,貌己侍其側。筮仕竟以黃州通守始,既而南臨江淮,北俯碣石,開府江右,累官至大塚宰。折節下士,天下士多稱之,謂之商邱先生。

劉體仁,字公,潁州人。父廷傳,字惟中,散家業以養客,食常百數,暇則兵法部署之。體仁成進士,官吏部考功司。工詩,有《蒲庵集》。未歿前一日,與其友蘇茂ヵ銘在鳳陽龍興寺禪喜竟日,歸旅舍遂化去。是夕見夢於蘇,吟詩雲:“六十年來一夢醒,飄然四大禦風輕。與君昨日龍興寺,猶是拖泥帶水行。”

王士祿,字於底,號西樵山人,文簡之兄。進士,官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工詩文、經史之學,著有《表餘堂》、《十笏草堂》、《辛甲上浮》、《然脂》諸集。餘如《讀史蒙拾》、《米鳥逸史》、《賓客別錄》、《閨閣語林》、《南榮曝餘錄》、《群言》、《頭屑》諸書,率未卒業。

張琴,字桐峰,江都人,文簡高弟子。進士,授內閣中書。深明吏治,著有《淮黃交會開浚海口》諸議,及《漕運鹽法》諸篇。工詩,有《涉園》、《耐庵》等集。

宗元鼎,字定九,號梅岑,別號小香居士,興化人。名世之孫,觀之子。名世字良弼,居江都,萬曆己醜進士,任紹興教授,行至夢筆橋,夢江淹授三筆曰:“俾爾三世享文名。”後官至工部主事,著《蒙史略》、《含香堂文集》。觀字鶴問,副榜,以詩傳。元鼎工詩,善才調集,與楊因之思本齊名。著有《芙蓉齋》、《新柳堂》等集。善畫,似錢舜舉。晚年隱於宜陵,構東原草堂,有古梅一株,名“宗郎梅”。有《冬日草堂洗燕巢詩》盛傳於世。手藝草花數十種,每辰擔花向虹橋坐賣,得錢沽酒,市人笑之,謂之“花顛”。自著《賣花老人傳》。文簡與之友,嚐畫虹橋小景寄之。文簡詩雲:“辛夷花照明寒食,一醉虹橋便六年。

好景匆匆逐流水,江城幾度沈郎錢。“又雲:”紅橋秋柳最多情,露葉蕭條遠恨生。好在東原舊居士,雨窗著意寫蕪城。“

費密,字此度,成都人。少遭流寇,竄身西域,後溯漢江,下淮南,居江都野田莊。授徒賣文以自活。跛一足,以“大江流日夜,孤艇接殘春”句見知於文簡,稱之為“跛道士”。晚年往蘇州謁孫鍾元,稱弟子,輯有《宏道書聖門舊章》及自著詩文若幹卷。子錫琮、錫璜,皆能文。

丁宏誨,字景呂,江西南昌人。官獲鹿知縣,往贈文簡詩有雲:“風神欺玉樹,逸興問瓊花。”後果遇於揚州。

趙三騏,字乾符,號石渠,江西韓城人。官泰州同知。工詩。文簡嚐曰:“吾衙官屈、宋矣。”著有《似園集》。馬之,字徠,直隸雄縣人。為江都主簿,以詩文見知於文簡。後補壽張簿。著《詩訪》、《張秋誌》。

鄒隻謨,字訂士,號程村,武進人。進士。天資穎異,過目靡所遺忘,上自經史子集,以及天文、宗教、百家之書,細及古今人爵裏、姓氏、世次、年譜,無不委記。在揚州,文簡與之撰《倚聲集》,起萬曆,迄順治,以繼卓珂月、徐野君《詞綜》之後。著有《遠誌齋集》,並《麗農詞》。

許必,字天玉,號星齋,福建侯官舉人。工詩。在揚州貧甚,文簡有“許必送窮邗水上”句。著《梁園集》。

顧樵,字樵水,吳江人。工畫,嚐寫文簡《平山堂詩》“摘星樓閣浮雲裏,一傍危欄坐楚江”句為之圖,今已散佚。自杜浚至於顧樵,皆文簡時往來者。後數十年,複以風雅之稱,歸諸盧抱孫轉運。

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山人,山東德州人。父道悅,字喜臣,號夢山,康熙辛醜進士,官知縣,入祀鄉賢,著有《公餘漫草》、《清福堂遺稿》。公工詩文,性度高廓,不拘小節,形貌矮瘦,時人謂之“矮盧”。辛卯舉人,曆官至兩淮轉運使。築蘇亭於使署,日與詩人相酬詠,一時文宴盛於江南。乾隆乙酉,揚州北郊建“拳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岡豔雪”二十景。丁醜禊虹橋,作七言律詩四首雲:“綠油春水木蘭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裏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空憐強酒還斟酌,莫倚能詩漫唱酬。昨日宸遊新侍從,天章捧出殿東頭。重來禊四經年,熟識虹橋頓改前。瀦汊暢交零雨後,浮圖高插綺雲巔。雕欄曲曲生香霧,嫩柳紛紛拂畫船。二十景中誰最勝,熙春台上月初圓。溪劃雙峰線棧通,山亭一眺盡河東。好來鬥茗評泉水,會待圍荷受野風。月度重欄香細細,煙環遠郭影蒙蒙。蓮歌漁唱舟橫處,儼在明湖碧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