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書還上幼兒園時,她父母便夢想著把她培養成神童。有一天她爸爸在電話裏告訴我,想讓她參加什麼興趣班學習。我不假思索地說:不要給書書太多壓力和負擔,她最要緊的莫過於玩!不想弟弟的反應比我激烈:有你這種道理的?現在競爭如此激烈,不努力多學點東西,將來怎麼生存?
想想也是,在事事講求競爭的現實麵前,不多備點貨色,將來喝不喝西北風真的難說。可眼看著花骨朵般的孩子讓這樣那樣的所謂教育摧殘蹂躪,未及綻放先蔫了,於心何忍?
弟弟弟媳最終還是聽從了我的勸告,隨後的十幾年,書書幾乎沒有參加過名目繁多的興趣班之類。說真話,我是始終為書書捏著一把汗的。她若不夠懂事,我就罪孽深重了。好在書書挺爭氣,雖說不上有多出色,起碼還說得過去,始終保持著不為人先,也不甘落後的狀態。有人誇獎書書時,弟媳會拉上我謙虛一番:都是她大伯寵壞的。其實,寵書書的人大有人在,除了她父母,還有叔叔嬸嬸、爺爺奶奶。我覺得響鼓不必重錘敲,隻要孩子不是充分的笨,隻要孩子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隻要孩子在最大限度上給足自信心,家長還是不要管得太多限得太死為好。
現在的孩子真的辛苦。國務院規定成人每天工作時間幾小時?我們的孩子呢?在校時間之外,孩子們還得貼進多少原本可以天真活潑玩耍的時間?成年人隻會強調,競爭太激烈了,兒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聽似有理,仔細想想,實在害人匪淺,最起碼我不敢恭維。有興趣的可去學校看看,有幾個初中生不戴眼鏡?又有幾個高中生不神經衰弱?
曾經有個孩子對我說,他有個把月沒見過爸媽了。為什麼?晚上自修回家,他們已經睡下;早晨離家上學,他們還沒起床。與爸媽的聯係隻能是電話。這話也許不無誇張,但這種現象要真普及起來,對家庭對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
小君想要她女兒學劍橋英語。我大不以為然。我還是十多年前的“理論”,6歲不到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盡情地玩,在玩耍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些什麼。我們中國人學英語時間最長,從幼兒園到大學,一路的學;但學得最不好的也是英語,聽不懂日常英語的大學畢業生不在少數;從某種意義上講,最沒用的也是英語——有用的,無非是一紙文憑。
總有人覺得這是奇談怪論,站著說話不知腰疼,也許吧。可用孩子一生最美好的童真換取本就無法卜知的所謂未來,你忍心嗎?誰都有過童真,可我們成年人為什麼就不能幫助孩子們珍愛這一段春光般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