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百花香水(3 / 3)

與“南番燒酒法”相同,也要事先在倒扣之盆的一側開一個圓孔,將一節竹管插入,作為導流管。順著盆內壁流下的露液正是由這根竹管導出甑外,彙入置於竹管口下的容器。

一個必須注意的細節是,《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標明其所介紹的製作“阿裏乞”之工藝為“南番燒酒法”,而《墨娥小錄》則強調“取百花香水之法”“此廣南真法,極妙”。無疑,這兩條資料披露出,阿拉伯-波斯世界的蒸餾酒工藝與蒸餾香水工藝,在元代,曾隨著海上貿易的路線不斷傳播,跨洋越海,在廣州登陸。同樣的信息也見於《廣東新語》“酒”一節,文中先記:“又一種大餅燒,以錫甑炊蒸糟粕,瀝其汁液而成。”這種廣東所產的“大餅燒酒”,正與元代製造燒酒的獨特工藝相一致,是把質量差的酒加以蒸餾而成。書中又記錄道:

按燒酒之法自元始,有暹羅人,以燒酒複燒,入異香,至三二年,人飲數盞即醉,謂之阿剌吉酒,元蓋得法於番夷雲。

說“暹羅人”也善於製作精品“阿剌吉酒”即燒酒,這一信息無疑是披露了蒸餾酒技術經過東南亞一路輾轉而來的進程。

阿剌吉工藝存在著從西北陸路而來的一線路徑,這在元人文獻中得到更為明確的記載。如許有壬《詠酒露次解恕齋韻·序》中說道:“其法出西域,由尚方達貴家,今汗漫天下矣。”按他的說法,西亞蒸餾酒工藝是從西域傳入,首先為宮廷掌握,然後其方法流出宮廷,進入貴族之家,再由貴族階層向其他階層傳布。然而,在同時,其實還存在一條南來的、海上的路線,以從民間到民間的方式任意散播。

蒸餾香水的工藝,同樣有著陸路與海路、北線與南線的兩條路徑。明代永樂年間,陳誠作為明朝派往西域的使者,親眼見證了西域之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一地的薔薇(玫瑰)種植業與花露生產的具體情況:

予於丁酉夏四月初複至哈烈,值薔薇盛開,富家巨室植皆塞道,花色鮮紅,香氣甚重。采置幾席,其香稍衰,則收拾磚爐甑間,如作燒酒之製,蒸出花汁,滴下成水,以瓷甌貯之,故可多得。

很可能是沿襲元代宮廷的作風,明初洪武、永樂兩朝,伊斯蘭玫瑰香水還曾經以“古剌水”的名目,在明代的宮廷內短暫地顯影。

波斯語中,“花”尤其是“玫瑰花”一詞的發音為“gol”,約略接近“古勒”。波斯語中玫瑰香水一詞的發音則為“golāb”,是個組合詞,由gol(玫瑰花)與āb(水)合成。所以,“古剌水”一詞乃是波斯詞語“golāb”的半音半譯,其意正是指“玫瑰香水”。

從文獻記錄來看,永樂皇帝本人非常喜歡“古剌水”這種香水,其在位期間,內廷始終在大量製造。不過,似乎在永樂去世之後,古剌水的製作就停止了,一部分在他生前製造出來的罐裝古剌水陸續流入民間,人們不知這種名稱神秘的液體其實就是蒸餾花露,結果對於古剌水的來曆及用途越傳越神(見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水部”之“古剌水”條)。

我們今天唯一可以推測的是,大概曾經有伊斯蘭世界的醫生或香水匠人來到明朝宮廷,專為永樂皇帝製造古剌水。永樂皇帝死去以後,那一位或那數位在中國的宮廷中執役長達二十年的熟諳玫瑰香水的穆斯林,後來是怎樣的下落?他們帶來的技術,是否在宮廷中繼承了下來,並且流傳到民間?抑或隨著穆斯林們的離去,他們的技術並沒有留下痕跡?也許,隻有小說家能夠為他們勾畫出其來與其去的飄萍蹤跡滄桑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