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敢肯定自己是第一次見到這姑娘,但對方對他的敵意簡直壓抑不住,都快噴出來了。
雙方又是一通商業互吹,一路從軍事談到了國家民生,相談甚歡。
眼見時候不早,高歡再三挽留兩人用膳,元榮隻是笑著拒絕了,表示之後還會有機會。
“聽聞高戍守要與我皇女成大婚,不知我二人可否叨擾一下?”
“若真如此,真乃歡之榮幸!”高歡這般說著,拉著元榮的手一直送出了一裏外,這才折身返了回去。
返回驛站的路上,元樺突然開口道:“此人必成大患,麵含精光、鷹顧狼視,與昔日的三鎮節度安祿山如出一轍……假以時日,效仿霍莽也不過舉手之勞,阿爹為何……”
“阿樺,兄長能撐起的日子不多了,可留給子佑的時間太少了。”元榮看著這個自幼習武的侄女,一字一句的說道。
元樺身體一震,整個人頓時蔫了下來,不再言語。
魏帝國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各項因素碰撞的結果,是兩代雄主縫縫補補才勉強維持住局麵,各種隱患已經變成了即將爆炸的火藥桶。
從入關後沒能及時剿滅明廷開始,拓跋氏的政權就不可避免地被拖入戰爭的沼澤。
看似繁華的大魏依然是外強中幹。
大都內外的官員整日天打聽著皇帝的病情;東、西兩都的留守也和明庭不清不楚,想著怎麼待價而沽;還有遼東、六鎮這兩個即將爆炸的火藥桶……
元修和元榮又不是瞎子,高歡大規模移民都不帶掩飾的,擺明了就是試探朝廷的底線,隨時做著聯合六鎮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將高歡推上大魏這艘船已經是最明智的選擇了,起碼在元修、元榮還活著的時候是這樣。
比較有意思的事也同樣發生在高歡身上。
一般來說,以鮮卑氏族為代表的元榮集團和以崔護為首的文官士大夫集團是絕對處於對立麵的,但在授予高歡職位這件事上,雙方卻達成了出奇的默契。
崔護等人認為,高歡是渤海高氏的嫡係,正兒八經的漢人士族代表,還與士才之首的司馬子如私交甚好,明擺就是自己人。
元榮則更加直接,哪來的什麼渤海高歡,分明是我們鮮卑子弟的賀六渾,還和自己的鐵杆婁緹是翁婿,本家中的本家。
至於皇帝元修……天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趁著還有口氣的時候多施點恩,不求高歡學武侯那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當回慕容垂也是好的,起碼還給兒子留了個複活甲。
退一萬步講,就算最終謝幕了,萬一高歡有心當一回李存勖,大魏好歹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總之,高歡的上位成功讓所有人都覺得,這簡直是秦始皇推磨——一圈轉著贏啊。
元榮這般想著,帶著元樺走進了這間招待皇室的驛站中。
在一陣平和的日子中,高歡大婚的日子即將來臨,為整個懷朔都帶上了一抹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