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繼續助力,讓結局完美(1)(1 / 3)

“倦鳥”何其多?

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很多人成為倦鳥一族,下麵就先看幾個倦鳥的例子,看有沒有你的影子。

持續高壓情緒焦灼

孟飛28歲業務經理

“如果我每月不能做到一定數額的利潤,我的業務就無法運轉下去。”孟飛在通信業奮鬥了6年多,現在每天都要麵臨這個問題。

5年前,孟飛隻身一人來到廣州,他什麼困難都不怕,一心向前衝。從當初的業務員奮鬥到現在的業務經理,薪水倒是漲了好幾倍。而現在,經驗豐富了,說話的口氣卻不如以前“硬氣”。麵對同樣的壓力,他幾乎難以做到當初“從零開始”的坦然。迫於業績壓力,他每天都處於一種極端的焦灼狀態。“稍遇不順,我的厭倦情緒就滋生出來,非常想逃避,不想上班。每天晚上,我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並且多次因為情緒失控而影響到家人。真的很討厭這樣的狀態。”

工作熱情日漸消退

小柯25歲旅遊業

小柯是一家知名旅遊公司的員工。在大多數人的眼裏,她是一個幸運兒——目前從事的旅遊策劃工作,既和自己的專業對口,又與自己的興趣相投。她已經在這個公司工作了整整3年。

3年來,小柯的職位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目前的工作她已經完全駕輕就熟,她覺得工作越來越沒勁。“我每天都不想上班,對工作沒有了熱情,就想著隻要不出錯就萬事大吉了。可這是我曾經最喜歡的職業呀!我也曾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付出了很多,但現在那種職業的成就感沒有了,我覺得自己具備的這些知識應付目前的工作綽綽有餘。我實在不知道自己腳下的路通往何方。”她搖搖頭無奈地說。

工作瑣碎缺乏成就感

楊健男33歲行政人員

楊健在公司裏做了10年,如今也混了個“資深”,一人身兼多職,從上到下什麼都需要管,既是辦公室負責人,也分管後勤工作,偶爾還幫忙會計報個稅,幫人事處協調協調,甚至在老總出差時擔任全麵負責內部工作的助理,幾乎從早到晚連軸轉地工作,沒有一刻得閑。“經常回到家裏了還得不到休息,電話不停地接,不是老總找就是同事找,老婆經常說我打雜還打得這麼熱火朝天。”他自嘲道。

雖然如此忙碌,楊健卻並無多大成就感。他整天忙來忙去,壓力很大,生怕哪裏出了個錯,大家的笑臉會立刻變成麻將臉。“我這個位置還很尷尬,這邊老總認為我是幫公司花錢,不創造利潤。那邊員工認為我是老總的幫手,是眼線啥的。經常吃力不討好,心累啊。”工作越辛苦,個人成就感卻越低的他為此充滿苦惱。

孟飛、小柯和楊健的現狀在當今職場中其實屢見不鮮,這就是人們通稱的“職業倦怠”。當工作把你的生活熱忱耗盡,當上班的鈴聲成為夢魘的開始,職業枯竭感可能已經成為你職場前行的牽絆。

出現職業枯竭的人猶如失去水的魚,備受窒息的痛苦。據調查,我們產生職業枯竭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8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而工作1年以上的白領有超過40%的人想跳槽。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中有33.3%的人出現了職業枯竭現象。職業倦怠的常見表現是:工作時常常感到精疲力竭、容易情緒波動、經常妄自菲薄、服務質量下降、工作欠缺主動性、頻繁跳槽、工作效率低等。

日前,國內某知名人力資源網站開展的一項《2008中國職場人士工作倦怠現狀調查》顯示,74.6%的職場人產生工作倦怠。

那工作熱忱為什麼會枯竭,人為什麼會變成倦鳥呢?

你曾被譽為“永動機”,用源源不絕的熱忱擁抱著工作。於是,老板不斷地對你委以重任。可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突然感覺自己精力不濟、身體不適、異常煩躁……就這樣,職業枯竭來了!

職業枯竭,從英文字麵上我們就可以讀到這樣的信息:是工作讓你產生了被耗盡的感覺,也就是在工作的重壓之下你處於身心疲憊的狀態。1961年,一本名為《一個枯竭的案例》的小說在美國引起轟動,書中描寫了一名建築師因工作極度疲勞,喪失了理想和熱情,逃往非洲原始叢林。從此,“枯竭”一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今天,工作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意味著填飽肚子,我們還希翼著在職場中結識朋友、得到歸屬感、受到尊重、實現自我……可是,你那份味同嚼蠟的工作、你那份勾心鬥角的工作、你那份壓力重重的工作卻擊碎了你填飽肚子之外的其他夢想,於是,現代職業病――職業枯竭由此而生了,工作熱忱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了。

職業枯竭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群體及自我評價低者。調查顯示,作為心理從業人員的心理谘詢師,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質,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業,占總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師,占20%;此外是新聞工作者、警察,醫護人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