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合作悖論:努力掌控自己的未來(3)(1 / 3)

所以,與其不麵對失敗的可能性,假裝這個世界上沒有失敗,不如直接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同時探索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如果發生之後得不到合理的重視,那將會引起更大的損失。錯誤本來就是事物發展的一部分,不管我們怎樣逃避,最終也必須麵對這個事實:我們的命運總是與錯誤共生的。

善於從“碎花瓶”中吸取經驗

有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家裏的一個花瓶,他俯下身收拾碎片,並沒有像一般人那樣惋歎可惜,抱怨自己不小心,因為他的思維很快就融入到那些碎片當中了。

他撿起了所有碎片,將它們按大小分類來稱重,結果發現,10克至100克的碎片最少,1克至10克的碎片稍多,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之間還表現出了統一的倍數關係,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

為驗證自己的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他先後砸碎了很多花瓶、碗等瓷器。經過稱重測量,他發現幾乎所有的瓷器、玻璃都遵循這樣的規律。於是他將之命名為“碎花瓶理論”,並把這個理論用到了古文物、隕石或者其他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的修複之上,對考古學和天文學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應該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不是從成功中總結。因為幾乎所有的成功都有相同的結果和相似的成因,但是失敗卻不一樣,每一種失敗都能找出無數細微的不同,我們應該從各種“不同”當中吸取到更多的經驗。

再一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失敗比成功更具震撼力和衝擊性,可以引導人們考慮更多細節上的事情。比如超級油輪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之後,當油汙染了整個海域,相關部門才引起高度重視,對石油運輸的許多安全措施重新作出考慮。

英國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說過:“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

如果有人在失敗後爬不起來了,隻能證明他的潛意識當中是不想爬起來的。

正視失敗才能扭轉敗局

1927年,美國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衝垮了。一個小男孩的家被瞬間衝走,就在他也即將被洪水帶走的一霎那,他的母親一把將他抓回了堤壩上,這一年,小男孩才9歲。

1932年,小男孩8年級畢業了。由於阿肯色的中學不招收黑人,他隻能千裏迢迢地去芝加哥讀書,可是家裏沒有那麼多錢提供給他,母親毅然決定,讓他複讀一年,自己則給五十個工人洗衣,做飯,帶孩子,來賺取生活費用。

第二年,湊足了去芝加哥上學的費用,母親帶著他踏上了遠行的列車。到了陌生的芝加哥,母親依然靠著給別人當傭人來謀生,而他則努力讀書,最終考上了大學。

9年後,他有了一個切實的夢想,要創辦一本雜誌。於是他迅速地行動起來了,但是萬事俱備之後,發現還差500美元的郵費,以至於不能給客戶發訂單。

有一家信貸公司願意借給他這筆錢,但條件是要有財產作為抵押。母親曾經很辛苦分期付款買了一些新的家具,這一次又全部拿出來當做抵押,幫他湊足了這筆款。

1943年,這份雜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男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把母親的名字寫入公司花名冊,定義為退休的員工,每個月照發薪水,母親再也不用出去工作了。

後來,經濟受到了衝擊,雜誌的運作出現反常,他所經營的一切似乎都墜入到穀底了。麵對巨大的壓力和障礙,他感到無力回天。男孩沮喪地告訴母親說:“媽媽,看來這次我真的是要失敗了。”

媽媽問道:“兒子,你努力試過了嗎?”

他點點頭。

“非常努力地去嚐試了?”

他又點點頭。

“很好,”母親果斷地說,“無論何時,隻要你努力去嚐試,就不會失敗”。

果然,這個男孩最終渡過了難關。他就是馳名世界的美國《黑人文摘》創始人約翰森。

如果你正視失敗這個問題,努力嚐試,就有可能將局麵扭轉,因為一切都不是注定的。相反,如果你因為太想成功而不肯正視失敗,那麼失敗就會像魔咒一樣,一直圍繞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