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我們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準備,即隨時注意和保證自己不被淘汰,能夠勝任任何一種合作形式。這樣才能無往不勝,保證自己的利益,而不會被人利用,或者是打入穀底。
2.螺絲釘雖小但哪裏都會需要
螺絲釘雖然小,但是處處都需要,隨時保持自己的職場素養,積極鍛煉自己,那麼不管職場如何風雲變幻,也能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學做螺絲釘
要學做螺絲釘,首先是細心觀察。我的職場建議一向是,既不要將個人放大,也不要被環境所羈絆,要做的就是找好自己的位置,找到職場所需要的地方,然後立足,發揮自己的能力。
第三節 偶爾“不合作”的合作定律
邏輯是很有趣的東西,同時它也很有用。可是邏輯卻不敢保證時時刻刻都讓你放心,邏輯是所有演繹推理的基礎。事實上我們所了解的推理也許是從福爾摩斯、波羅甚至明智小五郎等虛構的偵探人物身上得到的,他們常常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層層抽絲剝繭,最後揭開事實真相的。
可在現實當中,我們卻可能發現,正是一係列看起來無懈可擊的推理論證最終將我們帶入了死胡同。到底錯的是什麼?是你關於事件的推理過程,還是邏輯本身就存在著漏洞?
這裏有一些很奇怪也很自相矛盾的推論,如果承認這個觀點正確,就能推出這個觀點不正確。同樣,如果承認這個觀點不正確,就能推理出這個觀點正確。怎麼樣,是不是有點兒拗口?
如果同事誇你很聰明,上司誇你很有邏輯頭腦,先不要忙著高興,試著理解這些悖論吧。
與問題相悖的正確答案
小孩和鱷魚的悖論:
有一隻凶狠的鱷魚抓住了一個小孩,它對孩子說:“你猜猜我會不會吃掉你?如果猜對了,我就放了你;如果猜錯了,我就吃掉你。”
小孩想了想,回答說:“我猜你會吃掉我。”
這下可讓鱷魚犯難了,要是吃掉小孩,就證明小孩答對了,按約定應該放了小孩;要是不吃小孩,證明小孩答錯了,按約定又該吃掉小孩。
鱷魚一陣發懵,小孩則趁機跑掉了。鱷魚沮喪地說:“要是他回答,我會放了他就好了。”這樣想來,鱷魚根本就是自己提出了一個困住自己的問題。
絞刑悖論:
有個國家,它有一條奇怪的法律,每個異鄉人進入這個國家的時候,都要回答一個問題——你是來做什麼的?
如果答對了,一切好說;但如果答錯了,就要被絞死。不過對與錯都是這個國家的人說了算。
有一次,他們又抓住了一個異鄉人,照例提出了這個問題,異鄉人答道:“我來這裏是為了被絞死的。”
抓住他的士兵也懵了,不知道該如何判斷對錯,隻能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國王。國王想了半天:如果絞死這個人,就說明他答對了,就不該被絞死。但要是不絞死他,又證明他答對了,又應該被絞死。
怎麼做都不對,國王最終法外開恩,放過了那個異鄉人。
以上這些看似荒謬的悖論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看世界:看問題的體係不是單一的,也不應該建立在“唯一正確”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找出更多條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方法。就像沒有一條計謀是萬能的一樣,在恰當的時候使用恰當的計謀,以用最佳策略解決問題為標準。
美國鈔票公司總經理丹尼爾·伍德哈爾曾經說過:“明白自己的價值和明白自己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價值是兩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不合作式的合作
一位年輕的海軍中尉曾經給羅斯福寫過一封信,裏麵內容是:“海軍不能總是射大豆。”這封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原因在於,海軍中尉破壞了軍隊嚴格的規矩,他越過了自己的主管長官和海軍部長直接給總統寫信,這就是越級上報,後果非常嚴重。
可是年輕氣盛的中尉,在多少次和上司提議未果的情況下,決定“直接問問總統的意思”,於是便幹了這件打破常規、極端冒險的事情。
結果,這封信讓他受益匪淺,羅斯福采納了他的建議,把大西洋艦隊中的五艘戰艦都撥給他調遣,還任命他為司令官和海軍演習的監察官。
他打破邏輯慣性的行為獲得了上司的欣賞,從千萬士兵當中脫穎而出,最後成為了“一戰”時候的戰艦總司令,被譽為“當代海軍中最有建樹的人”,這個人名叫西姆斯。
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的確沒有唯一正確的邏輯。如果當初西姆斯一直遵照軍隊的嚴格規定,不斷地向自己的頂頭上司提出建議的話,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上司並不采納,而且不耐煩至極。可是他違背了這個規定,找到了總統,他的行為可能錯誤,但結果卻無法評判對錯。不過站在職場的角度來看,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就和展現自我的機會,這就證明了打破規矩的行為是對的。那麼當初“打破規矩的行為不對”這個說法也就很難成立了。
不合作的合作
1.跳出慣有思維
職場是每個人的競技場,每個人在遵守規則的同時也在苦苦尋覓自己的出路,因此要在其中脫穎而出又要符合職場上的規矩,有那麼點兒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跳出慣有思維去思考一下,究竟顯規則和潛規則之間,你要選擇哪一條路。就好比案例中的西姆斯,他就是考慮到國家真正關心的是什麼,所以才有了打破規則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