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合作悖論:努力掌控自己的未來(1)(3 / 3)

年輕的王力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雖然工作辛苦,要晝夜倒班上,但是由於整個企業訂單豐富,所以加班也成了員工們的習慣,有時候每個月加班工資都要比正式工資高。

雖然苦一點兒,可是錢掙得多,王力覺得年輕就該多吃些苦,將來才有命享福。如果年紀輕輕就貪圖享受,那麼老來可能就要吃苦了。想法是沒有錯,可是他的吃苦僅限於幾近瘋狂的加班,而沒有為將來仔細考慮一下。

工作第一年,王力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公司裏,隻要不是累得不行了,他幾乎每天都要報一個加班。他把自己出去玩的時間省略了一大半,就為了多掙點兒錢。可是,機械化的工作一旦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就會迅速變得乏味起來,當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的時候,王力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多學點別的東西,萬一以後在這裏不行了,也好換個工作。

可是這樣的念頭隻是一閃而過,看著工資條上那大筆的加班工資,王力心中升起了厚厚的滿足感,這種暫時的滿足感衝掉了他想要停止加班多學點知識的念頭。

當巨大的金融風暴席卷而來的時候,王力還坐在電腦麵前辛苦地工作著,可是沒多久,整個企業就感到不對勁了。首先是公司嚴格禁止了加班,不願意再付給任何人多餘的加班工資。

一年來辛苦得連軸轉的王力終於在“被迫”的情況下停止了加班,每天工作八小時,剩下了很多業餘時間。可是這並沒有引起他的危機感,一直因為工作而緊繃的神經突然放鬆了,王力覺得該享受一下生活,多睡睡覺,多會會朋友,於是把下班後的時間都花在了這些事情上。

更可怕的變化接著發生了,生產線上由一直以來的晝夜工作變成了白天工作,也就是說從24小時開工變成了12小時開工,幾乎有一半的工人停了下來,無事可做。這個風浪很快刮到了辦公室的員工身上,王力也從晝夜倒班上變成了隻白天上班,該上夜班的那個星期,基本就不用去了。

整個公司突然冷清了很多,大家的意誌都很消沉,一個個臉上都沒了笑容。這個時候,大家才真正體會到失業的危機已經來到了身邊。可是現在想要跳槽也是不可能的,整個城市大部分外企都受到了影響,有的公司已經開始裁員了,誰還會招新人呢?

大家都寧願縮在自己的位置上,哪怕工資減半,也靜觀其變,慢慢等待寒冬的過去。

王力突然意識到,自己工作這整整一年,與其說是在珍惜時間上班,不如說是把時間都浪費在了無意義的工作上。雖然加班工資可觀,但自己並沒有攢下多少,重要的是會坐吃山空的,自己沒有本事,很難找到別的更好的工作,這才是“要命”的。

而且這一年機械化的工作幾乎磨盡了自己的鬥誌,不管想要學點兒什麼,都發現很難堅持下去,潛意識裏也不願接受新東西。

就在王力拚命自責後悔的時候,公司也開始了裁員行動,這更是引得人心惶惶。當主管把王力請進辦公室的時候,他的腦袋徹底蒙了。

主管的語氣善意且無奈:因為公司所在的城市受金融危機影響非常嚴重,所以裁員也是無奈之舉,公司是這麼考慮的,因為王力是外地人,而且年輕,在這個城市也沒有成家,沒有牽掛,不如就趁著這次危機二次選擇機遇,回到自己的城市去謀求更好的發展。選擇王力隻因為這個原因,和他的工作表現以及個人能力是不掛鉤的。

王力雖然氣憤,但也無可奈何。退一步想想,走人也未必是壞事,留下來,也不知道危機什麼時候才能過去,這麼不死不活地每個月靠幾百塊錢度日,也的確很艱難。可是,離開了,自己又能做什麼呢?

繼續軟件測試的工作嗎?王力自己心中很清楚,他所了解的隻是其中一部分,如果讓他完全操作整個過程,他是根本不會的,也就是說他不能打著軟件測試工程師的旗號去找工作。但別的行業,他就更陌生了。

王力惴惴不安地離開了公司,感到前途無限迷茫。

王力的經曆,給了我們職場新人一個巨大的警示。

初入職場,有很多可能性會讓我們迅速安逸下來。比如一個態度和藹、事必躬親的上司,一份待遇穩定且沒有挑戰性的工作;再比如像王力這樣,有些機械化但多勞多得的事情……

我們沉溺在這樣的安逸當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願去想以後的發展,當這樣的穩定達到一定狀態,比如得到上司賞識或者收入還行的時候,就算我們願意去多想一點兒,也不會輕易動彈了,因為我們就像那隻冷水裏的青蛙,習慣了在這鍋水裏玩耍得暢快,就算感到水溫的變化,也不相信它會變到最終燙死自己的程度。

可見,居安而不思危是多麼可怕的慣性。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像波音公司的員工那樣,時刻提醒自己:明天和失業說不定哪個先來,我們在奮進的過程中也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螺絲釘定律

1.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