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最早進入寧夏的紅軍:紅二十五軍(2)(2 / 3)

瓦亭峽,是漢唐以來著名的關隘,是曆史上中原北出塞外的必經要地,以鐵瓦亭而聞名。紅二十五軍東進行至瓦亭峽,與前來堵截的國民黨三十五師一0三旅馬應圖部遭遇。雙方激戰後,馬部潰退,紅軍主力推進到固原縣蒿店、平涼安國鎮一帶,直逼甘肅平涼、涇川地區,國民黨軍隊緊緊咬住不放,接連發生戰鬥。在甘肅平涼南白水鎮和馬蓮鋪以東的打虎山高地,又是一次激戰,打垮了敵35師馬鴻賓部105旅,殲滅一個營。在涇川縣城西南的四坡村,部隊遭到國民黨馬鴻賓三十五師的突然襲擊,駐防涇川的馬部208團向正在渡河的紅軍發起進攻,激戰中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時年僅28歲。

在副軍長徐海東的指揮下,紅軍封鎖馬部退路,冒雨反擊前來突襲的馬部208團。一番激戰後,馬部紛紛潰散,團長馬開基被紅軍擊斃,俘虜數百人。

這一時期,紅二十五軍主要活動於隆德、平涼、固原、涇川、崇信、靈台、華亭等地區,切斷西蘭公路18天,是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大周旋戰略行動時期。在客觀上,迫使蔣介石一再調整原用於堵截中央紅軍的兵力來對付紅二十五軍,對於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起到了具大的戰略性配合作用。紅二十五軍在隴東地區與各路敵人周旋期間,想方設法派人打聽中央紅軍行動的確切消息,但都未能獲得。與此同時,國民黨的大部隊數路逼近,紅二十五軍孤軍作戰,處境很難:與中央紅軍一時難以取得聯係,隴東地區國民黨軍隊前後堵截。麵對這樣的特殊環境,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東進北上,與陝北紅軍會合。先取得陝甘蘇區的鞏固,再配合紅軍主力北上。

9月初,紅二十五軍強渡涇河,經鎮原、慶陽縣境兼程前進,途中多次擊敗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於1935年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與陝甘紅軍會師。紅二十五軍所到之處,根據地人民熱情歡樂和慰勞,到處洋溢著喜迎親人的歡樂場景:

一杆杆紅旗空中飄,紅二十五軍上來了;

長槍短槍馬拐槍,

一對對喇叭一對對號;

頭號盒子紅繩繩,軍號吹起嘀嘀噠……

(曲濤、李仲立《隴東老區紅軍史》第204頁,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一曲“信天遊”民歌,表達了根據地人民的盼望與心聲。

9月7日,紅二十五軍到達豹子川後,鄂豫陝省委召開會議,因軍政委吳煥先在涇川縣四坡村戰鬥中犧牲,決定由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改任政委。之後,到達延川縣永坪鎮。9月16日,紅二十五軍與劉誌丹率領的西北紅軍主力兵團在永坪鎮勝利會師,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此後,一支7000餘人的紅軍隊伍活躍在陝甘革命根據地。勞山、榆林兩次戰役,給東北軍以沉重打擊,穩固了陝甘根據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

徐海東大將

追溯紅二十五軍在寧夏的經曆,徐海東大將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在一年之後的紅軍西征期間,再度進入寧夏。這裏,僅作些簡略介紹,以便於對徐海東和他的紅二十五軍在寧夏期間的經曆和影響有一定的了解。

徐海東(1900—1970),湖北黃陂縣(現為大悟縣)人,原名徐元清。祖上六代人都是燒窯工,屬於傳統手工業者。徐海東也當過十幾年的燒窯工人,艱苦的生活環境,磨煉了他強烈的反抗精神和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膽略。1925年參加了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在他的家鄉湖北黃陂縣一帶組織工農武裝,參加了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在革命戰爭的實踐中學習戰爭,研究戰爭規律,逐步掌握了指揮戰爭的戰略戰術。紅二十五軍北上西征時,他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將領。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開始,他和吳煥先等人,率領3000左右的紅軍隊伍,在向西北進軍的過程中,不斷同十幾倍、幾十倍優勢的敵人作戰,靈活機動,創造戰機,打了很多出色的勝仗。20多年前,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徐海東的回憶錄《生平自述》一書,對他的經曆及紅二十五軍進入陝、甘、寧地區,到達陝北根據地,都有回憶性記載。在徐海東的筆下,我們看到了當時紅二十五軍在寧夏南部的活動經曆。

紅軍進入陝南以後,就開辟了一片新天地。1935年7月中旬開始,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思路已經很明確:配合紅軍主力北上,迎接黨中央,迎接毛主席。在子午鎮以西20的地方舉行的省委緊急會議上,徐海東堅決主張西征北上,“能牽製敵人,保證中央順利北上,對全國革命也有意義。在此行動中,即使我們這三千多人犧牲了,也是光榮的。”徐海東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