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最早進入寧夏的紅軍:紅二十五軍(2)(1 / 3)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上將,當時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組織科長,他是親曆者。劉華清在回憶和談到他隨紅二十五軍到達單家集的經曆時說:軍政委吳煥先要他用毛筆把“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寫成大標語,貼到街上。同時,吳煥先還親自到清真寺拜訪,召集阿訇和當地知名人士座談,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宣傳紅軍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關紀律。在單家集期間,部隊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積極開展助民活動,秋毫無犯。時任軍醫院院長的錢信忠和醫護人員,還熱心為群眾治病。這樣以來,紅二十五軍深得廣大回族群眾的信賴,受到了熱烈的歡樂,留下難忘的印象。

劉華清的回憶,從多個層麵為我們了解紅二十五軍在單家集的活動,提供了難得的真貴史料。

8月16日,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向興隆鎮清真寺贈送錦緞橫匾,上書“回漢兄弟親如一家”八個大字,還有豐厚的禮品等。興隆鎮的回民也深受感動,稱讚紅軍是“仁義之師”。清真寺的阿訇也按照回族禮節宴請了紅軍領導,還殺羊宰牛慰勞紅軍;並送來了一群染成紅顏色的大肥羊送到軍部回訪,顯示了回民與紅軍的友好情誼。

這時,一方麵,紅二十五軍仍然得不到黨中央和一、四方麵軍北進的消息;另一方麵,也不能長時間停留在這一帶,因為前後都是國民黨的追兵。

17日傍晚,紅二十五軍離開興隆鎮,開始向陝甘根據地轉移。回族群眾男女老幼走上街頭,擺上油果點心案桌,為紅軍送行。

當紅二十五軍離開單家集時,馬青年等十幾名回族青年參加了紅軍,隸屬於政治部,負責聯絡宣傳工作。回族青年參加紅軍,為紅二十五軍增加了新的成份,有助一紅軍的大發展。同時,也為回族青年提供了人生的大舞台。

紅二十五軍在單家集的經曆,創立了民族宗教政策的典範。他們的所作所為,贏得了廣大回族群眾的認同,他們依賴這支隊伍,他們也盼望這樣的隊伍。紅二十五軍模範地執行民族宗教政策和愛民的實際行動,戳穿了國民黨的欺騙性宣傳,軍民關係更為密切,他們為中央紅軍經過這裏奠定了良好的回族群眾與紅軍的關係。月餘後,當中央紅軍再來到單家集時,他們還以為紅二十五軍回來了,同樣受到了廣大回民和其他群眾的熱烈歡迎,並向後來者訴說著紅二十五軍模範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經曆。這些,都深深地留在毛澤東的心裏。毛澤東主席曾讚揚紅二十五軍路過回民區所做的工作時說:紅二十五軍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第16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當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紅二十五軍會師後,毛澤東提起這段往事時,還誇獎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善於做群眾工作,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政策水平很高。

緣此,當地群眾還編唱歌頌紅軍的歌謠。《紅軍西征》一書裏,收錄有一首《紅軍紀律真正嚴》:

紅軍紀律真正嚴,不拿群眾一針線。

不進屋室和院內,買賣公平給現錢。(李德明執筆《紅軍西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攻克隆德縣城

8月17日,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率領下,離開興隆鎮,沿西蘭公路東進,一舉攻克隆德縣城。

紅二十五軍駐軍興隆鎮休整期間,就已經派出便衣來隆德縣城偵察防務,了解相關信息。當時隆德縣城駐有國民黨劉寶堂部新編第十一旅一個營和隆德保安隊100多人。當得知紅二十五軍東進消息後,一麵派人在縣城外圍北象山修築工事;一麵派人占領縣城外圍製高點堡子山,留一部分武裝力量防守城池。

依《隆德縣誌》記載,8月17日,紅二十五軍大部隊從興隆鎮、單家集出發,沿好水川東進,經賀家堡子、姚杜家、楊家河、王三道等地進入紅土路村。另一部分策應部隊從賀家堡子附近的陳田玉村上山,經李哈拉、彭家陽窪到神林閻家莊子,再經沙塘鋪向隆德縣城運動,並警界西蘭公路。當天,一部分紅軍在北象山(隆德縣城外圍的山)與國民黨守軍接火,國軍未敢戀戰即退入城中,紅軍占據北象山後,即開始攻城。午後,守城的國軍從南門逃跑,縣長林培霖及政府官員連同堡子山守敵逃往石窯寺躲避。紅二十五軍一麵處決司法、教育部門官員,放出在押“囚犯”,一麵開倉放糧,接濟貧苦農民。

攻克隆德縣城,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影響很大。致使國民黨急調各路軍隊前往隆德圍剿。當天,國民黨毛炳文部自界石鋪東進,馬鴻賓部三十五師前來堵截。看來縣城是不能再守了,怕遭國民黨軍隊東西夾擊。黃昏時分,紅二十五軍攻城部隊退出縣城,撤回紅土路村。淩晨,先遣部隊從紅土路出發,經張銀、水磨、蔡家灣、楊家店一路,沿西蘭大道翻越六盤山。大部隊於次日清晨在好水伏龍寺集結後,翻越六盤山東進,進入固原縣和尚鋪、瓦亭、三關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