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提到的銀子等古代貨幣,由於其購買力因所處的曆史時空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不換算成現在的貨幣,就難以給人以具體的印象。為此,需要做古今貨幣的轉換。本書采用了按米價折算的方式,因為中國古代的米價最能體現銀子等貨幣的購買力的真實水平。
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的研究表明,歐洲古代的物價,基本上是和小麥價格的變動趨勢相吻合的。這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歐洲,小麥的價格最能體現物價的真實水平。研究者也發現,美國從1798年到1932年的一百多年間,小麥價格的變動和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幾乎完全相同。見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0頁、722頁。中國的情況和歐洲略有不同,最能體現物價變動趨勢的不是小麥,而是大米。所以,米價在中國古代最能代表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但是,以米價來對中國古代貨幣的購買力進行換算的時候,首先就遇到了一個計量單位的問題。中國古代的米,一般不是像現在一樣以斤來計算的,而是以石、斛、鬥、升、合等單位來計量的。1石=2斛=10鬥,1鬥=10升,1升=10合。通常官方收稅,是用斛為量器。征稅的胥吏為了多收,在量米時經常采用踢斛、淋尖的手法作弊,因為踢斛可使斛內之米更密實,同樣的一斛米,重量會增加,淋尖就是本來應該按斛麵高度(平)量米,卻故意淋出一個高出斛麵的尖來,增加了收米量,兩者都是有違公平原則的作弊行為。
古代的一石米等於現在的多少斤?在現在市麵流行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作者在古代的石和現在的斤之間進行換算。通常是以每石120斤或160斤為基數,再以明清時代一斤等於現在的590克進行換算,這樣就得出明清時代一石米為現在的142斤或188斤的結論。那麼,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更準確呢?
實際上,這兩種算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把計量米的石當作重量單位了。中國古代的“石”既可能是重量單位,也可能是容量單位。中國古代有“千鈞一發”、“雷霆萬鈞”諸成語,千鈞、萬鈞極言其重,一“鈞”為30斤(古代的斤),千鈞即為三萬斤,萬鈞為三十萬斤,以一根頭發懸係千鈞之重,其危急可想而知,而“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也是自不待言。作為重量單位的“石”,1石為4鈞,1鈞為30斤,所以1石=120斤,這沒錯。但是,作為米的計量單位,米1石=10鬥=100升=1000合,顯然這是一個容量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因此,用重量單位直接換算一石米為多重是完全錯誤的。
合理的做法,應該是用明清時代的長度單位計算石的容積,再計算該容積下的米重量是多少。那麼如果按照這種辦法來計算,明清時代的一石米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斤重呢?我所見的比較可靠的標準,是吳慧先生所著《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中提到的,該書認為明清時代一升米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1.53—1.55市斤,一石米是現在的153—155市斤。我看到過一個支持這個標準的實際例子。晚清名士李慈銘在其《越縵堂日記》中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初五這一天的日記裏麵寫道:“舊太倉送來糙米七石八鬥,每石得百三十斤。”按清製一斤為現在的590克計算,130斤為現在的153.4市斤,這剛好與吳慧先生的計算相符。所以,本書采用了吳慧先生的標準,在對明清時代貨幣進行換算時按當時一石米為現在153—155市斤的標準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