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貨幣換算說明(2 / 2)

當然,對一石米應該是多少斤重還有不同的認識。比如,著名經濟史家全漢昇先生曾著文分析“石”的含義的變遷,認為清代官方所用的“石”(音shí),原指體積,清末至民國初漸指重量“擔”(音dàn),並通過米的體積和重量關係估計18世紀每石約為140.6清斤。有人據此計算,米1石=1.4擔=140清斤=168市斤。民國以後,“石”變為重量單位,1市石等於156斤。參見盧鋒、彭凱翔:《我國長期米價研究(1644—2000)》,《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2期。

另外,我還看到1943年1月21日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同年2月4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公布的《晉察冀邊區統一累進稅稅則施行細則》第二十一條對一“市鬥”小米的重量有個說明:“稱‘市鬥’者,即指公鬥(萬國度量衡製)一市鬥的小米合舊秤(舊營造庫秤製)十三斤半,合新秤(市秤,市秤一斤等於萬國度量衡製二分之一公斤)十六斤(此數係約數,米之奸壞不等,亦容有差別,一般均以是為準)。”《中國經濟年鑒·194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900冊,下編,第三篇,第52頁。從這個說明可以看出,當時的一市鬥為舊秤13斤半,合16市斤,與李慈銘所說接近,而一石為10市鬥,故一石小米為160市斤。

北京2013年春夏超市普通大米一般是每斤3元光景。這樣,假如明清的某個時期米價是一石值銀子一兩,那麼當時一兩銀子就是值現在大約465元。當然,在進行換算時,米價要有具體的依據,這方麵有許多材料,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代,米價的資料相當多。比如,在海瑞生活的明嘉靖後期到萬曆前期,全國的米價大致是一石米需銀0.7兩,按這個標準來算,當時的一兩銀子大致相當於現在的664元錢。我們可以歸結一個換算公式:曆史上某一時期一兩銀子值現在的錢=465元(現在購買155斤米所需要的錢)/米價(當時購買一石米所需要的銀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