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領命!”
見宋和離開,韓宜可也不耽擱,原本打算前往工部府邸,但想了想,他走向城門外,不久來到蓮花池邊。
他深知工部官員垮台的原因!
再加上皇上剛削弱了中書省,人心浮動,要收拾殘局,必須妥善處理匠戶問題!
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威信!
此刻,蓮花池周圍已是人頭攢動,亂葬崗更是人潮洶湧。
有人手持清香,有人手捧挽聯,眾人齊聲哀悼。
趙五娘跪在蔡二郎的墳前,依舊平靜地彈奏琵琶,不過看到這場景,她的琴音也變得歡快些。
“二郎……”
“你看到了嗎?”
“大家都知道你的事情了!”
“古學藝和工部官員很快就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這得感謝聊齋先生。”
“是他揭示了這一切。”
韓宜可凝視眼前的景象,輕輕一歎,這便是人心的寫照啊!
他沿著小徑緩步前行。
忽然,一陣欣喜的笑聲傳來:“哈!哈!哈!”
“你們瞧!”
“這是我在市集淘到的畫卷,聊齋大師竟將我們的故事描繪得淋漓盡致!”
“那個陳青,那個惡棍,此刻正在天街搬沙呢!”
錦衣衛們一鞭接一鞭地抽打,真是大快人心啊!”
鄰裏們聞聲紛紛跑出,他們不識字,急切地催促:“駱兄,快呀!”
“念給我們聽聽!”
“好嘞!”
駱儒激動地誦讀起來,眾人聽著趙五娘的故事,內心暗暗悲痛。
這裏豈止一個趙五娘?他們原本互不相識,但隨著同鄉人的相繼離世,共同的苦難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誰未曾目睹死亡,誰未曾曆經離合悲歡?
“悲聽啊!”
“笛聲悠揚過山關,砧聲敲響在巷陌,月色下盡是斷腸之音。
“人已遠,幾度月圓月缺!”
唯有,輪流征戰的士兵,深閨中的思婦,不解為何偏愛離別的明亮。”
詞句觸動心弦,眾人睹物思人,不自禁淚如雨下。
就連嬉戲的孩子,也被這份悲傷感染,默默流淚。
韓宜可越過圍欄望向後方,一塊石頭上放著一摞摞的餅,似乎正在晾曬。
餅還需要晾幹嗎?
他拿起一塊,輕輕一口咬下。
隻聽見清脆一聲,一股苦澀瞬間彌漫口腔!
原來是……觀音土製成的餅!
韓宜可無聲地放下,世人嘲笑晉惠帝不知肉味的愚笨,然而誰能理解,這些工匠在應天富饒的土地上,
江南魚米之鄉,去年還豐收滿滿!
竟然隻能以觀音土果腹!
韓宜可原本對解救他們充滿信心,如今心中卻滿是疑惑。
看著工匠們因真相大白而歡呼雀躍,他卻無法感到一絲喜悅。
如果連應天的事都被聊齋揭示,那麼其他地方呢?
是否還有同樣處境的人?
必定存在!
即使自己身在工部,也無法保證此類事件不再重演。
事務常需交付小吏處理,他們兩麵三刀,此類事見怪不怪!
前任應天府尹不就是被小吏蒙蔽,一樁溺水案竟演變成駭人聽聞的采生折割案,最終丟了腦袋嗎!
該如何應對呢?
他漫步間,瞥見朱標身著平民裝穿梭於人群,連忙迎上去,朱標也注意到他,熱情招呼:“韓大人!”
“晉升的感覺如何?”
韓宜可苦笑搖頭,講述了蓮花池之事,接著說:
“太子殿下,我如今毫無把握!”
“若是墨守成規,這樣的悲劇必然重演,若要變革,卻又無從下手!”
\"工匠們涉及的領域關乎河道工程,邊疆防禦,乃至前線的兵器供給。\"
\"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啊!\"
朱標聞言,心中頗感困擾,隨即想到,或許陳兄弟會有解決之道!
他打發韓宜可離開,獨自前往陳家小院。見陳雍背著手立於葡萄藤下,便喚道:\"陳兄!\"
\"王兄?怎麼突然來訪,朝廷此刻想必繁忙無比吧!\"
朱標含笑回應:\"你果然和劉伯溫一樣,心思敏銳如斯!\"
\"《琵琶記》一出,我就料到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那種事,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及!\"
\"工部恐怕從上至下都已腐朽不堪!\"
朱標詳述了朝廷的困境,接著提出韓宜可的疑問:\"陳兄,你說,要妥善解決工匠之事,有何良策?\"
\"有什麼可行的辦法嗎?\"
陳雍深深地看著他,堅定地說:\"廢除工匠製度!\"
\"什麼!\"
朱標聞言,猛地站起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