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中書省丞相汪廣洋疏於政務,識人不清。\"
\"即日起,各部門奏章毋需事先告知中書省,直接呈送乾清宮,待朕裁決後再行實施。\"
\"文華殿設立行走官員,廢止中書舍人職位。\"
\"所有奏章由乾清宮接收,並在文華殿存檔,禁止在中書省留存!\"
\"朕意已決!\"
胡惟庸驚駭不已!
皇上為何突然做出如此決定?
這簡直是將中書省置於無權之地啊!
洪武九年,各地行中書省已改設為布政使司,中書省已失地方掌控之力,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若連六部也失去,中書省就隻剩下空殼了。
他欲立即反駁,然而轉念一想,皇上是以汪廣洋及工部貪腐為由推行此事,他找不到任何反對的借口!
\"這……\"
該死的汪廣洋!
他一向瞧不起此人,視其為可有可無,現在看來,此人留著就是個禍害!
他雖無建樹,卻能壞事如麻!
緊接著,一道新的聖旨從宮中傳出:
\"承天受命,皇帝詔曰:\"
\"晉升胡惟庸為中書省左丞相!\"
胡惟庸不知是喜是悲。
他終於坐上了那個僅次於皇上的高位!
然而……
這是皇上讓他去堵悠悠眾口,給了他一個衝鋒陷陣的頭銜。
嗬,汪廣洋!
還有!
那聊齋!
周觀政!
胡惟庸自認平日修養尚可,當年楊憲對他出言不遜,他也未動怒。
如今,他對這三人恨之入骨。
眾人目光聚焦在胡惟庸身上,若他敢違抗第一道旨意,或許就能推翻中書省被架空的命令。
可惜……
胡惟庸跪地領旨:\"微臣,遵旨謝恩!\"
眾人頓時士氣低落!
有了這道聖旨,胡惟庸更不敢輕舉妄動。
這是打皇上的臉!
他還想活命呢!
不過,能靜觀其變,看看局勢……
唯有中書左丞宋勉高聲發言:\"陛下。\"
\"自隋唐以來,中書省便是國家治理的核心。\"
\"君主治國,坐鎮中央,四方皆安。\"
\"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啊!\"
左丞主管中書舍人,中書舍人通常負責奏章管理,如今職責移至文華殿,宋勉頓成無頭蒼蠅般的軍師。
他怎能不反對?
然而,乾清宮中的朱元璋未作回應。
接著又有幾人提出異議,朱元璋依舊沉默不語。
他們從早跪到晚,餓得前胸貼後背,不少老臣已昏厥過去,朱元璋仍未示意讓他們起身。
胡惟庸明白,皇上的心意已定,再無回旋餘地:\"陛下,中書省本為輔佐朝政而設,先前因戰事繁重,奏章才交由中書省處理。\"
\"如今天下太平,自然無需如此繁瑣!\"
\"陛下英明!\"
其餘的人紛紛附和:“陛下英明!”
片刻後,朱元璋的旨意傳來:“朕已知曉!”
“除了剛才反對的幾位,其他人可以退下了。”
他們跪了許久,意誌已被消磨殆盡,不敢違逆,匆忙退去。
朱元璋透過窗欞,冷漠注視著那幾人:“令錦衣衛審問,將他們統統牽扯進來,一並處置!”
“微臣遵命!”
研讀了幾篇聊齋故事,結合朱元璋的執政手腕,朱標也日益變得果斷。
見他如此痛快應允,朱元璋不禁感到寬慰。
緊接著——
“宋和。”
“胡惟庸和陸仲亨密謀何事,查明了嗎?”
“回稟陛下,微臣尚未查明,胡丞相恐怕多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繼續調查,中書省已被架空,他們的動作必定更大,定會露出馬腳!”
“以利益謀國……”他轉向那十六字,冷聲道:“讓錦衣衛進駐六部,任何官員衙役若不經中書省稟報,一律逮捕!”
“初次犯錯,杖責;二次犯錯,流放三千裏!”
“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徹底!”
“微臣遵命!”
朱元璋眼中閃爍著冷酷:“此事,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解決!”
應天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工部官員欺壓百姓,貪汙國庫,朕深感憤慨。”
“特任命韓宜可為工部侍郎,主管工部事務。”
“欽此!”
一位麵龐方正的男子,頭戴四方巾,身著青衣,身形挺拔,透著一股傲骨。
他恭敬下跪:“微臣韓宜可領旨。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嗯。”
宋和說:“韓大人,皇上吩咐,您需盡快恢複工部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