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父母隻要轉變一下表述的方式,嚐試用提建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往往能夠接受。
15歲上初三的丹丹收到了一封情書,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情書藏在了書包的內袋裏。但是,敏感的媽媽還是察覺到了異樣。因為,家裏經常會打來奇怪的電話,當媽媽接起的時候,電話就掛斷。當丹丹接電話的時候,總是神神秘秘的,聲音輕的別人聽不見,有時候則說讓對方明天再打。
一天晚飯後,家裏在又接到了這樣的電話。丹丹跑到自己房間裏去接電話。
媽媽對爸爸說:“女兒可能早戀了,怎麼辦呢?”
爸爸說:“那可真是件棘手的事。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鎮定。千萬不要批評她,有人喜歡你女兒,說明你女兒比較優秀嘛!”爸爸開始調侃媽媽。
“你別瞎說,我晚上得找丹丹談談。”媽媽對爸爸說。
晚上,媽媽到丹丹的房間裏,丹丹正在看書。
“丹丹,作業做完了嗎?”媽媽問。
“做完了,媽媽。我在預習明天老師要講的新內容。”丹丹說。
“我女兒真用功。”媽媽禁不住誇獎道。
看到媽媽坐在自己身邊,好像有事要談。丹丹問道:“媽媽,有什麼事嗎?”
媽媽說,“也沒什麼事,隻是有空想和你聊聊。”
“聊什麼呀?”丹丹問。
“媽媽真羨慕你呀!”媽媽故意說。
“我有什麼好羨慕的,每天要讀書。”丹丹故意苦著臉說。
“你看,現在你有那麼多的朋友,你們可以打電話聊天,媽媽那個時候可根本沒有電話,朋友也很少。”媽媽說。
“哦。”似乎知道媽媽的暗示了。
“你要珍惜同學之間的友情呀!媽媽時常想,小時候要是有那麼多的朋友,成年後就是一種財富呀!”媽媽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可以延續一輩子,大家互相幫助,相互進步,以後一起上高中、上大學,你想想,多美好呀!”
丹丹也有點憧憬起美好的未來了。
緊接著媽媽又對丹丹說:“孩子,媽媽一向是很開明的,媽媽希望你活潑開朗,希望你多交朋友。但是,媽媽也有個建議,你要不要聽聽?”
“說吧,媽媽。我願意聽。”丹凡說。
“媽媽建議你在交友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要與媽媽商量,你現在還是學生,要以學習為重,不能因此荒廢了學業,知道嗎?”
“我明白了,媽媽。”丹丹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媽媽。
“媽媽知道丹丹長大了,媽媽不會幹涉你的事情,但是,你自己一定要有個度,知道嗎?”媽媽微笑地征詢丹丹的意見。
“我一定會的。我剛才還在擔心媽媽會怎麼對我說呢,現在我知道媽媽是我的好老師。”丹丹調皮地對媽媽說。
一般來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師、顧問。但不是指揮者、操縱者。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而不能經常性的命令、控製。
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用“建議”,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維護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這句話對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忠告。
應該說父母的人生經曆要比孩子廣泛得多,甚至現在孩子的難處自己也曾經經曆過。因此隻要認真思考,冷靜處理,就一定能夠給孩子一個好的建議,得到孩子的喜愛。
父母在給孩子提建議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時代的發展變化,不能以老眼光、老黃曆來衡量現在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否則即使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意見,最終也會埋怨父母,推動對父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