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孩子也像大人一樣需要得到尊重(3)(1 / 2)

父母習慣於這樣向孩子說話,比如,“你怎麼又把房間搞得這麼”“你總是把衣服穿反”“你就不能老老實實地呆一會嗎?”等。

這類話都向孩子顯示出他們是多麼無能,多麼缺乏經驗,從而使孩子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所以,父母不應該總是看低孩子的能力。很多事情,隻要不是太複雜、太困難,都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嚐試。而對孩子由於經驗不足而做出的幼稚行為,父母應當包容,進行開導糾正,而不是打罵和諷刺。

另外,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納他們,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說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補充;孩子說的有偏差,父母可以糾正。

比如:“媽媽的意見和你不一樣,我覺得……更好,你覺得呢?”或者“媽媽認為……你再仔細考慮考慮,總結一下再下結論。”

但是,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潑冷水或是諷刺和嘲笑,這樣會使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

孩子總是希望得到誇獎,父母向自己請教,這就是對他能力的最大肯定,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會心甘情願為父母提供指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人人都說孩子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其實孩子像大人一樣,也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往往覺得自己已經是成人了,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導,並給予正確的示範。因此,家長應注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對孩子存有偏見。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這要求家長應深入了解孩子,找到孩子的不同點,采取不同的方法。讓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要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隻要他們敢於嚐試,敢於麵對,就能塑造更好的自我。

另外,小孩子最希望大人們能夠認可他們,如果父母能夠像成人一樣聽取他們的意見,會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以及他們責任感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的經曆,說說自己工作中的煩惱和麻煩,談談自己以往的失敗。這種聊天似的談話,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傳遞給孩子,這不僅對孩子是最珍貴的禮物,而且可以讓孩子對父母的情況更加了解,也懂得如何關心父母,有助於孩子形成責任心和愛心。

教育是不能來硬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家裏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一些不好的習慣,或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幫助他們改正壞習慣和避免犯錯誤,是父母的責任,但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主觀臆斷,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上小學三年級的程功在房間裏做作業,媽媽從廚房到客廳,正好看到房間裏的程功趴在桌子上寫作業。“程功,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趴著寫作業,你怎麼還趴著寫?快挺直腰板!”媽媽的聲音像打雷一樣傳進程功的耳朵裏。程功下意識地挺直了身體。

但是,不一會兒,他又趴了下去。這時,媽媽正好到房間裏來叫他吃飯。

“哎,你還屢教不改了是吧。”媽媽開始斥責起程功。

“我願意。你煩不煩呀!”程功不滿地說。

“還嫌我煩了!我這是為誰好呀?以後變成近視眼看你怎麼辦?”媽媽有點生氣地吼道。

“變成近視眼就變成近視眼!”程功小聲地說。

“什麼?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呀?真是無可救藥了!”媽媽歎息道。

“我本來就沒什麼出息嘛!”程功附和道。

“真是白養了你,早知如此,就不應該生你!”媽媽說。

“我又沒叫你生我。”程功說。

“你……”媽媽氣得打了程功一個巴掌。

程功索性躺在了床上,不寫也不吃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會經常在家庭中上演。父母本來都是好意,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做什麼,告誡孩子應該怎樣做才好。但是,許多父母卻不知道怎樣來表述自己的建議,往往把好好的一個建議,變成一種命令與強迫。結果,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對父母產生了逆反心理,使許多父母整天在哀歎“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