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導演馮小剛通過自己的微博表示,曆經18年跌宕起伏,9個月精心籌備,5個月艱苦拍攝的《1942》,“送審頗為順利,23位審委(審查委員會委員)一致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中國電影水到渠成。心裏一塊石頭落地,吃飯也香了。”
2012年11月4日淩晨,馮小剛再發微博:“人要知道感恩戴德,2012年11月2日,這一夜我和中軍、國立、中磊醉了,遠在外地的震雲也醉了,所有一起奔戰的弟兄們都瘋了。我要說,謝謝你們,中軍、中磊,我知道你們為了圓我這個夢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好兄弟,下輩子給你們當牛做馬。感謝所有幫助這部電影的人,原諒我不便透露你們的姓名,但你們真的讓我尊敬。”
這是一部關於1942年大饑荒的電影,主要角色有19個,涉及1942年中國社會的災民、學生、士兵、商人、官員等各階層。馮小剛也曾表示,《1942》的主題為“人”,關注的是“千千萬萬的最廣大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們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默默地決定著曆史的走向”。
《人物》:看到《1942》的樣片了吧?你是什麼感受?
王中軍:我覺得這部電影票房有可能是單日過億。我相信同期上映的所有電影加在一起,排片率、上座率,也不會比這部電影的一半高。
到今天為止最好的是《畫皮2》,單日8000多萬。
《1942》是近些年來我覺得非常史詩化的一部電影,它還原了1942年的中國各階層人的生活狀態,這是最寫實、最樸素的一種還原,還原了我們國家,或者說我們上一代人的生活麵貌,敘事和文學性非常強。這是我見到的馮小剛最好的電影,或者說是近些年中國最好的電影。而且我也可以說今年,甚至明年,票房單日過億的電影,隻有這部電影具有這個魅力。未必馮小剛明年的電影還能這樣。
王中磊:可能對我來說,一個已經過了40歲的人,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兩個感受,一個是從專業電影人的角度看,中國的電影需要這樣的作品,也確實呼喚了很多年。從2002年的商業電影製開始,這10年中國電影在市場上,無論發行還是製作,都有特別特別大的發展,但有時候這種發展會讓創作者有些不知所措,或者有一點點急功近利。
我覺得《1942》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新高度,一種很沉穩的新類型,也是個人根本無法複製的電影。它有它的商業性,也有它的文學性、曆史性、哲學性。它存在的必要性,是使中國電影得以有一個支撐。
另一個感受,《1942》本身拍攝出來的故事內容,給我的感覺更像是用電影的方法去看曆史。小時候,覺得所有曆史書本上看到的東西都是曆史的真實還原,現在有年齡、有閱曆,看了各種不同的東西才知道,其實曆史隻能是無限地接近,沒有可能還原。
我覺得《1942》也是這樣的作品,裏麵有很多真實的曆史人物,也有一些編劇根據那個時代很多資料綜合去寫的一些農民或者底層民眾。極盡所能從曆史素材當中去還原那時人物的狀態、服裝、場景等所有的東西,我認為至少是百分之百真實地把這些東西做到了。但是每個人的狀態真的是那麼準嗎?誰也不知道那個時候的蔣介石,那一天看到白修德的報道照片時真實反應是什麼。
《人物》:這個電影應該準備了有10年了。
王中軍:這個就是誇張了。其實是10年前想拍了,寫了一稿劇本,和現在的劇本沒有太大差別,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由於預算問題,由於曆史問題,沒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