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學中以樸素天然的人性作為敘述對象的小說並不多,倒是敘述不拘泥於名利欲、率真地做人的人格的小說還有幾個,如《懷鄉病》、《漁人何長慶》、《黑牡丹》、《風景》等都是這種類型的小說。無一例外地,自然做人都遭到現代文明的挑戰,有的人格解體了,如《懷鄉病》裏的長發;有的堅守做人的底線,如《漁人何長慶》中的長慶;有的則逃避現代文明、複歸於素樸,如《黑牡丹》裏的聖五。這些小說在敘事上各有特點。《懷鄉病》一如《鳥語》,也有一個既是人物也是敘述者的現代知識分子,他對鄉村的寧靜諧和格外欣賞,對鄉民的樸素、純真頗有好感。小說將敘事焦點對準了船夫,他們還真有一點柳宗元詩歌裏的“漁翁”的味道,在河裏勞作、生活,做人比較自然,對生活沒有太多的欲望。小說又集中敘述現代文明對詩意而古老田園生活的破壞,漁夫上岸了,他們親近自然的生活結束了,進入人的社會,他們由不爭而抗爭,再也不自然做人了。與《懷鄉病》敘述現代文明的衝擊造成自然人格的解體不同,《漁人何長慶》則敘述漁夫固執地堅守原有的生活方式:一、現代文明也進入鎮市,但長慶接過父輩衣缽,過著在文人看來如詩意一般的漁人生活,其實也就是道家的自然生活;二、菊貞聽從都市的召喚,長慶把處在“地獄”中的她接回。可見,小說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一旦進入都市,人就不是自己的,而持續固有的生活方式,自然做人,人就有高度的自由。對長慶與菊貞的敘述闡明了一個悖論,主體張揚自我則失卻主體性,反之,主體性得到高揚,這真是“外其身而身存”【38】。聖五可能深諳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是現代隱士,從現代都市退出;而被敘述的另一方,則承受都市給他帶來的身心痛苦。因此,上述小說仍不乏共同點,敘述對象總是有兩個,一是道家的自然做人,二是都市中的物質化做人,在二者的對比中,小說突出了道家自然做人的救贖價值,文明人若不想失去自我,複歸自然是必經之路。
在人造的都市裏,人遺失了本性,丟失了自我,所以,道家文化小說給都市人指明的道路是,人從自然中來,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唯有返回到自然中,心靈才有安頓之處。《懷鄉病》、《黑牡丹》、《鳥語》等中的都市人都是一種無根的存在,而融入自然的人,長發、聖五、芸芊等脫離人化的社會,他們維護了生命自身的價值。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敘述,海派文學繼承了古典文學的敘述模式,一是敘述景物,二是敘述主體化的景物,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主體、客體雙向互動,主體寄情於物,因客體觸發而主體情思興起。總之,景物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人的情思、生命意識的寄托,這種寫法在中國古代的詩歌、小說、戲劇中都很常見。毫無疑問,對它的熟練運用始於莊子,如《莊子》裏的莊周夢蝶【39】、子非魚【40】等都是有意混淆人與物隔閡的寓言,這種生命哲學與藝術思維方式對後人的影響很大。這又是文化敘事的一個體現,道家的生命哲學衍生出一種物我合一的審美人生,由此而生成了一種敘事(主要是抒情)模式。由以上所論能看出,海派道家文化小說不僅將道家哲學視為批判都市文化、走出人生困境的工具,而且,與道家哲學相關的敘事模式也為海派小說所承繼。《田舍風景》、《懷鄉病》、《黑牡丹》、《鳥語》等中所描述的田園風景自然、閑適、優美,主人公的心性與景色融為一體,這突出了生命因走向自然而獲得極大自由。
以自然人格對抗現代都市體現了海派作家有一定的精英意識,他們沒有完全迷失在都市的犬馬聲色中,也沒有完全被金錢遮住慧眼,他們關注被物所奴役的人。他們寄希望於自然人格,這或許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態度,但文學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傳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在此基礎上的敘事走向兩個極端,都市敘事再現了現代文明的惡,人在都市軀體勞累、精神疲憊,從來就沒有自由過;反之,田園敘事展現了道家的逍遙遊,人不是物的奴隸,他們精神愉悅,生命從來就沒有因人的文化而被囚禁。所以,我們可以說,自然人格既規範著田園敘事,也製約了都市敘事,這兩種敘事是自然人格的兩麵,缺一便不完整。
注釋:
【1】[俄]尤·迪尼亞諾夫:《論文學的演變》,[法]茨維坦·托多羅夫編:《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蔡鴻濱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頁。
【2】[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頁。
【3】楊義:《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載《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第32頁。
【4】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頁。
【5】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頁。
【6】[美]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伍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頁。
【7】《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88頁。
【8】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頁。
【9】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載《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頁。
【10】[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付禮軍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頁。
【11】[法]茨維坦·托多羅夫:《文學作品分析》,黃曉敏譯,張寅德編選:《法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敘述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頁。
【12】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頁。
【13】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頁。
【14】楊洪承:《現代中國小說的敘事空間》,載《小說評論》2008年第2期,第68頁。
【15】施蟄存:《關於〈黃心大師〉》,轉引自盧洪濤:《佛教題材的世俗改寫與曆史文本的人性解讀》,《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6期,第116頁。
【16】唐韻:《即世成佛的苦修者》,載《飛天》2007年第8期,第50頁。
【17】孫福軒:《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空間的文化論析》,載《廣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7期,第74頁。
【18】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237頁。
【19】盧洪濤:《佛教題材的世俗改寫與曆史文本的人性解讀》,載《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6期,第115頁。
【20】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頁。
【21】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頁。
【22】趙樸初:《趙樸初文集》(下卷),華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頁。
【23】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6—157頁。
【24】高永年:《中國敘事詩研究·前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25】《莊子》,崇文書局2003年版,第253頁。
【26】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頁。
【27】《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88頁。
【28】《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13頁。
【29】[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於曉、陳維綱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42頁。
【30】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08頁。
【31】欒梅健:《純與俗的變奏》,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頁。
【32】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4頁。
【33】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頁。
【34】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頁。
【35】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頁。
【36】劉介民:《道家文化與太極詩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37】《老子》,崇文書局2003年版,第42頁。
【38】《老子》,崇文書局2003年版,第14頁。
【39】《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18頁。
【40】《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