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之外另辟恬淡的自然風景並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表明海派文學在批判現代都市異化現象的同時又以自然構建了靜寂無為的出世人格。“風景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中國是出世的,在西洋則是入世的;中國人對於風景愛想到無常,是逃避現實;西洋人對於風景聯想到淫樂,是享受現實。所以中國風景畫中的人物總是老僧、布衣、風塵三俠、仙女隱士,西洋風景畫的人物是青年情侶,而且前者人物很小,好像離世頗遠似的,後者則很大,風景不過是人物的點綴,因此互為因果,中國的風景山水間多寺院小庵,令人有另一世界之感,而西洋則多咖啡店飯館與旅館,還是誘人多作淫樂吧了。”【59】徐訁於這段話指出中外自然觀的差異,西方人雖然也喜自然,但沒有在自然裏寄寓出世人格,而中國的自然觀表明中國人超越世俗,或禪或道。這種看法也可轉換為,西方人把自然人化,而道家思想製約下的中國人把人自然化,人與萬物本來一齊。海派文學裏顯然不乏將人自然化、反現代都市的作品,尤其是《鳥語》,芸芊始終是真人、未曾入世,所以,這個世外之人唯有在人世之外才有歸宿感。自然是人類的家園,但人往往把自然忘卻,聖五、長慶、芸芊等則相反,他們或從現代都市突圍、或滿足於樸素的自然生活、或堅守本性,他們的出世顯示了海派文學反現代都市的批判精神。
但海派文學的出世人格是很複雜的,甚至隱藏有矛盾之處。聖五再怎麼隱居也隻在郊外的別墅裏,姑且不論地方,因為中國人有“大隱隱於市”的說法,就說他的隱居生活其實也很現代,他並沒有真正超越現代都市,在物質上他充分享受現代生活,在精神上他也很都市化,他充其量是一個與現代都市保持了一定距離的人物、一個既要現代生活的好處又極力避開現代生活弊端的隱士。再如,《鳥語》裏的都市人盡管理解芸芊、非常讚賞她的出世風度,但他卻是一個大俗人,在上海、香港等地輾轉、追逐名利,她是他永遠不可接近的真人。這種複雜性一是與道家自然人格的不可企及性有關,絕對的出世其實是一個永遠也達不到的理想;二是與海派作家的兩難心態分不開。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趕時髦的洋場少年,他們既深愛又厭惡現代都市,這種微妙心理使得海派文學的出世人格與都市保持有一定的聯係,在出世中有熱望,這與同時代的有典型道家風格的作家如廢名小說中的人物完全是風景的點綴顯然不同。
注釋:
【1】[美]V.巴爾諾:《人格:文化的積澱》,周曉虹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頁。
【2】《大學·中庸》,遠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3】徐儒宗:《人和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4】孔子:《述而·論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頁。
【5】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頁。
【6】張愛玲:《談女人》,載《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頁。
【7】萬燕:《張愛玲小說題目釋義》,載《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115頁。
【8】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頁。
【9】《孝經》,遠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10】孔子:《裏仁·論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頁。
【11】祝亞峰:《異態的親情關係》,載《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第86頁。
【12】《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頁。
【13】吳兆基編譯:《詩經》,長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頁。
【14】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15】《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頁。
【16】魯迅:《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
【17】[法]讓·杜歇:《第一性》,周征淩譯,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410頁。
【18】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頁。
【19】聖嚴法師:《拈花微笑》,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1頁。
【20】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7頁。
【21】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7頁。
【22】遊乾桂:《用佛療心》,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1頁。
【23】張玉林:《漫談〈金剛經〉〈心經〉〈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頁。
【24】聖嚴法師:《拈花微笑》,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1頁。
【25】李淼、郭俊蜂:《佛經精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9頁。
【26】馮煥珍:《禪宗無相懺悔的理論與實踐》,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第66頁。
【27】李淼、郭俊蜂:《佛經精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8頁。
【28】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頁。
【29】楊迎平:《永遠的現代——施蟄存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頁。
【30】李淼、郭俊蜂:《佛經精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頁。
【31】劉悠揚:《一個故事的三個“版本”》,載《紅河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50頁。
【32】李淼、郭俊蜂:《佛經精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3頁。
【33】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頁。
【34】班固:《漢書·1》,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頁。
【35】脫脫:《宋史·1》,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頁。
【36】夏燮:《明通鑒·1》,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頁。
【37】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頁。
【38】李淼、郭俊蜂:《佛經精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2頁。
【39】李婷:《香港的他者》,載《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第43頁。
【40】《老子》,崇文書局2004年版,第42頁。
【41】《老子》,崇文書局2004年版,第65頁。
【42】《老子》,崇文書局2004年版,第36頁。
【43】《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2頁。
【44】《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65頁。
【45】尚明:《中國人學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46】《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75頁。
【47】《老子》,崇文書局2004年版,第36頁。
【48】[日]蜂屋邦夫:《道家思想與佛教》,雋雪豔、陳捷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49】[日]鈴木大拙:《佛教思想在中國》,金丹實譯,柳卸林主編:《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5—716頁。
【50】黃頌一:《佛教二百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頁。
【51】馮達文:《回歸自然——道家的主調與變奏》,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9頁。
【52】《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77頁。
【5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頁。
【54】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頁。
【55】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頁。
【5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頁。
【57】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頁。
【58】《莊子》,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115頁。
【59】徐訁於:《論中西的風景觀》,載《文學家的臉孔》,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