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海派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鑒於以上原因,著作打算以傳統文化為視角研究海派文學。從傳統文化角度研究海派文學,首先要闡述清楚幾個相關概念。海派文化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存在於近現代時期,主要由吳越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雜糅而成。1957年以後,海派文化遭到空前的壓製,在新時期,海派文化其實名存實亡,所謂的“海派”,隻不過是上海人的一種懷舊情結而已。因為,海派文化中的不少傳統成分大體蕩然無存,而所謂的商業性、現代性、先鋒性也不是上海的獨特風景,所以,作為曆史現象的海派文化已煙消雲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外延很大的概念,一切過去的文化,隻要在後來釋放了它的能量就是傳統,但這裏所說的傳統文化僅限於中國文化的“軸心”:儒家、道家(或道教)、佛教文化。“軸心”作為一個文化概念被西方學者廣為使用,在他們看來,後世文明或文化由“軸心”演化、發展而來。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更早的《易經》隻是雛形。其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在後來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外來文化佛教主動融入中國文化,並與儒道並駕齊驅,三者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軸心。在近現代上海,傳統文化全麵複興,它成為海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儒佛道文化積極參與了海派文化的建構。按道理說,它們是普適的文化軸心,但在一個特殊時段中、特殊地域裏,它們被強化,並與其他文化糅合在一起。一個典型的例證是《申報》,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它對傳統文化的凸顯反映了傳統在海派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意味著,傳統文化既可以獨立在海派文化之外,更可以消融在海派文化之中,因而它從“普遍”走向了“特殊”。海派文學是確立在海派文化基礎上的文學,它的發生語境是海派文化,所以,海派文學也是一個曆史概念,更是一個相對狹窄的概念。有些研究者認為,海派文學具有一定的階級性,這可能與沈從文有關,因為他當年的“矛頭所向,顯然包括左翼作家在內”【23】。確實,左翼文學的重地在上海,再就是海派作家也不完全回避文學的政治性。但是,左翼文學是一種政治功利性文學,海派文學是一種商業功利性文學,有時這二者可能交叉,可海派文學以文學消費為最終目的,它涉足政治領域往往是暫時的,如穆時英的小說;或者說它以文學消費為根本目的,文學政治化的意圖在於消費,如張資平、葉靈鳳的小說。與海派不同,左翼文學以政治宣傳為第一要務,文學消費則在其次。因此,本書研究的海派文學首先將政治性強的文學排除在外,或者說研究者不認為海派文學有一個政治性傳統。總之,海派文學主要是現代消費主義文學,無論是它的現代特征、還是傳統特色,這基本上是消費使然。因此,海派文學雖是一個早已有之的概念,可能是沈從文將它從戲劇、繪畫界引入文學界的,但在外延上論者並不認同他所說的“海派”。海派文學應該與吳福輝、李歐梵、李今等所論述的“海派”是同一概念,隻不過研究的重點有所不同。如果說他們的研究注重的是不變中的變,那麼,本著作側重於研究變中的不變以及不變如何製約變。這也就是說,研究側重於探索海派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在研究模式上本研究屬於文學的文化研究範式,先探究傳統文化語境,再研究海派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這與吳福輝、李歐梵、李今等人的研究思路類似。近現代是文化轉型期,文學的文化語境在轉變中。語境雖然是文學外部力量,但終究決定了新文學的風貌,如新文化語境之於五四文學,上海的現代都市語境之於現代派文學。況且,現代文學語境的轉變直接引發的問題是作家如何麵對文化傳統,不同的作家群體可能有不同的態度,這決定了新文學的傳統精神並不一致。因此,探究海派文學的傳統文化語境,目的在於考量傳統文化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海派文學。
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海派文學語境,研究者查閱了大量的民國時代的上海報刊,其中,《申報》、《良友畫報》、《小說月報》、《現代》、《萬象》等為重要參考資料。尤其是《申報》,它是海派文化的代表,這份報紙的包羅萬象反映了海派文化是一種無所不包的文化。傳統文化在《申報》裏占據重要位置,同鄉會、修家譜的廣告連續不斷,佛音隨現代媒體散布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道教活動也在《申報》裏廣而告之。此外,研究者亦參考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如郭緒印《老上海的同鄉團體》、遊有維《上海近代佛教簡史》、孟令兵《老上海文化奇葩——上海佛學書局》、桂國強《上海城隍廟大觀》、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等,它們為研究提供了大量佐證。海派文學強大的傳統文化語境一是直接製約了海派文學創作,二是它表明海派讀者與作者也存在有相當的傳統傾向。由於近現代上海是一個消費主義城市,因此,研究者從文學消費角度論述了讀者的傳統文化心理如何左右海派作家創作、辦刊以及文學出版。同時,作家的文化心態也被關注,海派作家的文化心理極為複雜,他們創新而戀舊,海派作家的傳統文化認同顯然也是海派文學精神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決定因素。對這兩個方麵的論述,研究者也非常重視挖掘、選取原始材料,力圖描繪出當時讀者與作家的傳統風貌。
從傳統文化角度論述海派文學主題與文化人格,研究者特別注重傳統精神的海派特性。海派文學的傳統精神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海派文學包容傳統;二是它的傳統性往往與文學的商業化有關;三是海派文學以傳統否定現代文明。上述三點是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指導思想,它避免了在研究中發生方向性偏差。同時,為了確保研究的深度、力度,儒家、佛教、道家思想便成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在傳統文化與小說敘事藝術部分,小說敘事學是研究的理論構架,文化敘事作為一種研究視角被引入,研究主要圍繞傳統文化對小說敘事的影響展開。其中,海派小說的整體文化氛圍決定了敘事空間的文化性,傳統文化主題與人格是製約小說敘事的內在因素。最後,著作探究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海派文學現代性之間的關係,主要落腳點在傳統文化參與了海派文學現代性的建構。在論述過程中,“都市民間”概念與審美現代性理論是研究的支撐點。
總之,從傳統文化角度論述海派文學,研究者所持的原則是務必要梳理出海派文學的傳統文化精神,中國新文學都不可避免地有著傳統性,但海派文學的傳統性肯定有自身的特點。在傳統精神的製約下,海派文學的現代性自有特色。因此,著作以傳統文化為理論框架,以海派文學作為論述對象,傳統精神猶如內核,它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中國這一片古老土地上新生的現代都市文學的走向。
注釋:
【1】摘自羅蘇文、宋鑽友:《上海通史·民國社會》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頁。
【2】摘自羅蘇文、宋鑽友:《上海通史·民國社會》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頁。
【3】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4】陳伯海:《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552頁。
【5】薑進:《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頁。
【6】陳蝶衣:《通俗文學運動》,載《萬象》第二年第4期(1942年10月),第130頁。
【7】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7卷,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頁。
【8】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7卷,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頁。
【9】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7卷,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頁。
【10】魯迅:《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5頁。
【11】範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12】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
【13】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頁。
【14】孔另境:《現代作家書簡》,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頁。
【15】孔另境:《現代作家書簡》,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頁。施蟄存在該處提及出版計劃,第一本是穆時英的中篇,第二本是自己翻譯的《曼殊斐兒小品集》,接下來才是“輕文學”。
【16】孔另境:《現代作家書簡》,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頁。
【17】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頁。
【18】嚴家炎:《前言》,載《新感覺派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頁。
【19】許道明:《海派文學的現代性》,載《複旦學報》1997年第3期,第42頁。
【20】陳思和:《論海派文學的傳統》,載《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4頁。
【21】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頁。
【22】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頁。
【23】王愛鬆:《從文化影響看“京派”與“海派”的自然形態》,載《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