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育(3)(2 / 3)

他是二十世紀初偉大的教育家,倡導學術自由,鼓勵百家爭鳴,聚集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錢鍾書等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師;他開創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他領導的清華出了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新中國培養了14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他雖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卻從未在治校中倡導黨義,堅持民主治校;他身居高位,卻清貧如洗,太太擺過地攤,打過短工,身後事都是學生捐款資助的。

責任與擔當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909年的遊美肄業館,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梅貽琦就是被錄取的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有竺可楨、趙元任等。1911年,遊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民國建立後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製大學生,同年開辦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大師。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係。這年11月,梅貽琦被任命為清華留美監督處監督,當時校刊發表消息說:“近來,監督處開支浮濫,梅先生兩任本大學教授及教務長,公正廉潔,到美後必有一番改革。”

梅貽琦赴美後,對監督處進行了全麵改革,一是裁減冗員,不設專用司機,飯由他太太韓詠華做,秘經貽書兼管買菜、購物等,將開支節省到最少;二是親近學生,清華留美學生隨時可去監督處活動交流。

他在美國期間,清華校內卻連續發生“校長風潮”。南京國民政府起初任命羅家倫為第一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獨斷專行,推行“黨義”,導致清華師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驅羅”運動,終於迫使羅辭職離校。羅走後不久,又經過“據喬(喬萬選)”、“驅吳(吳南軒)”的運動(俗稱“三趕校長”),清華出現了長期無“校長”的局麵。在此期間,清華教授和學生們一再發表“清華校長人選標準”。其中有一次定了五條:1.無黨派色彩;2.學識淵博;3.人格高尚;4.確能發展清華;5.聲望素著。反複一再物色,梅貽琦被推到了前台。

1931年12月,梅貽琦到清華就職,召開大會發表演說,多年後讓師生們依然記憶猶新:“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做事低調,名氣顯然不比北大校長蔡元培、蔣夢麟和胡適,他的治校的基本理念是“民主”“無為”,形成集體領導的良好製度,建立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製。他身兼三會主席,在會上總是傾聽各種不同意見,慎重考慮,決不輕易表態,使會議所作決定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前提下保證其科學性、民主性,既能增強清華的凝聚力,也有效避免了工作中可能的失誤。正因為他的“無為”,使得清華的人才引進和教授延聘讓大家口服心服。清華經濟係元老、法學院的創始人陳岱孫回憶道:1929年我到清華教書時,清華辦大學已經四年了。那時的清華,報名人並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而梅貽琦任校長,不到10年時間,清華便聲名鵲起。原因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師資人才的嚴格遴選和延聘……二是推行集體領導的民主製度,具體體現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製。

梅貽琦雖然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卻對政治不熱情,也不願意自己的學生參與政治事件。

1935年底,南京政府與日方簽訂《何梅協定》,將華北五省列為“自治區”,致使北方門戶大開,全國嘩然。清華進步學生蔣南翔發出著名聲音:“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從而揭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一二·九”運動。當局為了控製學生鬧事,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宋哲元派軍隊到清華清查,宋比較開明,嚴令士兵們不許用槍彈。清華的學生們情緒激憤,居然搶了軍方的槍支,還扣留了領隊的團長,打翻了運輸的車輛……並成立了“護校組織”,儼然以清華園為堡壘,大有長久對抗的意思。梅貽琦聞訊大驚,倘若軍方以“暴亂”為借口,和平請願很可能演變成一邊倒的屠殺。他趕緊派人去找北平市長、宋哲元的心腹秦德純,期望能控製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