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育(2)(3 / 3)

1938年5月4日,西南聯大正式成立,蔣夢麟以北大校長身份任西南聯大常委。

在成立之初,三校合並之初,在人員配置、科係設置難免有摩擦,凡遇到與清華爭利益時,蔣夢麟總是選擇退讓。錢穆在《回憶西南聯大蒙自分校》中敘述了一段故事:一日,蔣夢麟從昆明去蒙自,北大師生集會歡迎。多位教授在聚會上抱怨聯大的種種不公平,如文學院院長常由清華馮友蘭連任而不輪及北大。錢穆發言表示,日後勝利複原,各校仍是獨立的,今日危難時期不要相爭。蔣夢麟聽後立即說:“今夕錢先生一番話已成定論,可弗在此題上爭議,當另商他事。”各教授都無言。

正是因為蔣的不爭,西南聯大才沒鬧分裂,當時西安還有一所“西北聯大”,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離析。

聯大經費拮據,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都掙紮在貧困線上。1943年12月,蔣夢麟寫完《西潮》後,寫信給正在美國擔任大使的胡適,希望胡適能幫忙校正書中的錯誤,順便也談起自己寫這本書的想法,一是想找點事做,二是希望能養家糊口,他的五個小孩都未成年,靠他和妻子掙錢養活,“如能摸幾文錢,使我全家的靈魂不與體魄分離,已是意外的收獲了”。

盡管蔣夢麟一直很低調,但他與宋子文以及國民政府高層的關係,卻讓聯大的教授耿耿於懷,尤其是思想“左傾”者,甚至將其視作“官僚”。1945年,即將回到北京城的北大開始了一場“倒蔣舉胡”的風潮,希望請尚在美國的胡適回來當校長。最現成的理由是,蔣夢麟擔任了行政院秘書長,他任教育部長時製定的《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校長不得兼任政府官員。

這次,蔣夢麟依舊沒爭,1945年8月,他正式辭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退出西南聯大。

善良敦厚

陳獨秀擔任北大文學院長時極力推動文學革命,鬧得風起雲湧,儼然新派盟主。陳是前清秀才,文章寫得很漂亮,蔣夢麟也是秀才,作文卻不如陳。晚清的秀才有兩種,一種是考八股時進的秀才,稱為八股秀才;八股廢掉後改考策論,稱為策論秀才,比八股稍遜色。蔣屬於後者。某次陳獨秀遇到蔣夢麟,劈頭就問:“你這個秀才是什麼秀才?”蔣老老實實回答:“策論秀才。”陳哈哈一笑:“那你這個秀才不值錢,我是考八股時進的八股秀才。”蔣就向他作了一個揖,說:“失敬,失敬。你是前輩老先生,的確你這個八股秀才比我這個策論秀才值錢。”

蔣夢麟雖然不讚成陳獨秀的某些觀點,但認為陳“為人爽直,待朋友很好”。多年後,陳獨秀成了中共領導人,某天蔣夢麟接到警察廳一位朋友的電話,說:“我們要捉你的朋友(指陳獨秀)了,你通知他一聲,早點跑掉吧!不然大家不方便。”蔣趕緊和一個學生跑到陳住的地方,叫陳馬上逃走。

蔣介石南京政府時代,當局對共產黨的態度很惡劣。蔣夢麟也不希望學生們參與政治活動。1933年,他以“不交學費”為由,開除了9名“左傾”學生。這些被開除的學生後來都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還附有一張三百大洋的支票。學生們分析,共產黨想送,沒錢;社會上的好人想送,不知被開除學生的姓名和地址。千家駒說:“我判斷這是蔣夢麟校長做的。蔣一麵開除學生,一麵又怕他們留在北京鋌而走險,幹脆花一筆錢叫他們早早離開。果然,九位同學得了錢後,有的東渡日本,有的去了德國,各奔前程去了。”

李大釗遇害後,停靈六年無法安葬。直到1933年4月初,當年被北洋軍閥趕回老家的李夫人趙紉蘭攜兒帶女返回北京,登門拜見李大釗昔日同事沈尹默、周作人、胡適、蔣夢麟等,請求北京大學代辦安葬,時任校長的蔣夢麟慨然允諾。

當時的葬禮分為三種:國葬、公葬和民葬。南京政府深恨共產黨,自然對李大釗不會給予“國葬”;民葬,李家又無力承擔。蔣夢麟、胡適等十三位教授感李大釗之事跡,聯名發起公葬。南京當局對蔣夢麟等人的行為相當不滿,幾次阻撓。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李大釗順利出殯,送葬隊伍最前麵是用白紙黑字寫的一副巨大挽聯,上聯是“為革命而奮鬥,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下聯是“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橫批是“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李大釗後來安葬在北京的萬安公墓,是蔣夢麟出麵購置的墓地,蔣還為李夫人預購了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