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後,46歲的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7月,為抵製袁世凱專製獨裁,他向袁當麵堅辭。袁世凱勸道:“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蔡元培脫口而出:“元培亦對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袁世凱見他去意堅決,隻得作罷。
袁世凱一命嗚呼後,北洋要收拾爛攤子,故而聘和國民黨大佬關係不錯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7月,蔡元培就職剛剛半年,因抗議張勳複辟,向總統黎元洪提出辭職,直到張勳玩完,他才複任校長。
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蔡元培每日奔波救助被捕的學生,心力交瘁之下親自向總統徐世昌遞送辭北大校長信,並發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當晚離京,後在多方勸說之下才回來;同年12月31日,北京各校教職工要求政府以現金發薪而罷課,教育部故意拖延,蔡元培與北京其他各大專院校校長聯名辭職,直至教育部對教職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認,才又複職。
1922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再次辭職,這次的事情鬧得有幾分荒唐:北大少數學生反對征收講義費,並肆意喧鬧,甚至圍攻校長。蔡元培痛感“平日訓練無方,良深愧慚”,要辭職走人。北大學生“相顧驚駭”,緊急開會挽留“我們平日所信仰的蔡校長”。後胡適等多次調停,蔡元培念及鬧事學生隻是個別,繼而複職。
1923年,57歲的蔡元培為抗議教育總長彭允彝幹涉司法獨立,向總統府提出辭去北大校長職,並在《晨報》刊發聲明,七十餘字如洪鍾大呂:“元培為保持人格起見,不能與主張幹涉司法獨立、蹂躪人權之教育當局再生關係,業已呈請總統辭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自本日起,不再到校辦事,特此聲明。”此後,蔡元培遊學歐洲四年,離開了北大。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蔡元培先後就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他幾乎每年都要寫幾封辭職信:請辭大學院院長,請辭司法部部長,堅辭監察院院長,堅辭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堅辭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曆次都是“準假”、“慰留”。1929年8月8日,百忙之中的蔣介石親自到蔡元培上海家中,敦請留職監察院院長。蔡元培仍堅辭不就:“我是好好先生,怎麼可以做監察的事情?”1935年,69歲的蔡元培正式登報聲明辭去本兼各職計23項,隻留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
抗戰爆發後,蔡元培已經年近70歲,在國民政府的安排下,他被護送到香港躲避戰亂。1940年3月,72歲的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蔡去世後,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公祭,延安則舉行各界追悼大會。毛澤東在唁電中稱其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周恩來的挽聯雲:“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誌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蔣夢麟的挽聯是“大德垂後世,中國一完人”,吳稚暉的挽聯是“平生無缺德,舉世失完人”。
好人也發火
蔡元培儒雅溫和,有古君子之風。1916年冬,他第一次踏入北大的大門。當時工友們在校門口排隊迎接,行禮歡迎“校長大人”。蔡見狀急忙從馬車上下來步行,他一邊往前走,一邊脫帽向兩邊的工友們致意,不住地說道:“謝謝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們見此情景,非常感動,紛紛讚歎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好人啊!”此後,他每天經過校門,都脫帽鞠躬,向校警還禮。他對所有北大中人都一視同仁,從無尊卑之分。老北大的人,不論師生員工,都稱蔡元培為“蔡先生”,幾十年來一直如此。
自蔡元培執掌北大之後,有教無類,學風大盛,許多青年學生慕名來蹭課,大家還總結了北大的“五大公開”“三類學生”。所謂“五大公開”,一是課堂公開,不管有沒有學籍都隨便聽課。二是圖書館公開,可以隨便進出。三是浴室公開,什麼人都隻管去洗。四是運動場地公開,操場上外校學生有時比本校的還多。五是食堂公開,無論誰都可以享受到物廉價美的飯菜。所謂“三類學生”,一是正式生,二是旁聽生,三是偷聽生。正式生是考進來的,天之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