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教育(1)(1 / 3)

蔡元培: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浮光掠影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早年中科舉,曾任清朝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接觸西學,同情維新。清末曾參加江浙著名革命團體光複會,任會長,曾帶人潛伏北京製造炸彈,意圖暗殺慈禧;民國成立後,出任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經曆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製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製度的基礎。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我的自述

道德之精神,在於思想自由。

教育與革命

他是清朝翰林,本有個光輝前程,卻棄之如敝屣,專心辦教育;他性子溫和,卻又是辛亥元老,曾製造炸藥,期望以暗殺推動革命;他深恨清廷之無能,孫中山等人宣傳“驅逐韃虜”“趕走滿人”時,他卻公開反對,認為“滿漢一家,隻需其放棄特權”;他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大總統袁世凱卻苦留不住;他是北大開風氣之校長,卻數次辭職;他曾支持蔣介石,又反對屠殺共產黨;他曾多次讚揚汪精衛的學識才華,但對汪之親日思想嚴辭指責……

一生都在辭職

如果說蔡元培是民國最牛氣的校長,沒有之一——估計其他大學的校長沒人能反對。蔡先生有太多可大書特書的事兒了,最有意思的應該是他的“辭職”。他一生“辭職”無數次,有明確記載的就有24次之多。當然,大部分都被挽留下來了。

1919年6月15日,這位聲名顯赫的北大校長再次宣布辭職,並發布了《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毫不客氣地質問政府:“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了幾個比較有點新思想的人,提倡點新的學理,發布點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麵偶有點兒沾沾自喜的,我還覺得好笑。那知道舊的一方麵,看了這點半新的,就算‘洪水猛獸’一樣了。他們又不能用正當的辯論法來辯論,鬼鬼祟祟,想借著強權來幹涉。於是教育部來幹涉了,國務院來幹涉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幹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麼?還要我去充這種大學的校長麼?”

蔡校長要辭職走人,北大那群目空一切的教授、學生們都不幹了,浩浩蕩蕩去總統府、教育部示威。北洋當局架不住,隻好矮顛顛地把蔡請回來,並答應不再幹涉北大教育之事:您的地盤聽您的,還不成麼?

蔡元培曾說自己“性近於學術,而不宜於政治”,但在涉及個人信仰、自由方麵,他毫不妥協,在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時,他就憤而掛冠。蔡先生以一己之力對抗當局,屢仆屢起,胡適曾感慨“在這混濁黑暗無恥的國家裏,在這怯懦不愛自由的民族裏,蔡先生的不合作主義是很難成功的”。

胡適沒說錯,蔡元培曆經晚清、北洋、南京三個時代,在就職與辭職之間,造就了其人生的輝煌。

1898年,32歲的蔡元培時任翰林院編修,相當於是給皇上當秘書兼給政府編教材。在翰林院混幾年,跟中樞要員們搞好關係,外調當個封疆大吏玩兒似的——袁世凱的大哥徐世昌就是翰林,後來調到東三省當總督,民國年間還幹了幾年總統。蔡元培卻不滿官場腐敗,居然放棄大好前程辭職回家辦教育。

當時浙江紹興有個中西學堂,創始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蔡元培應邀掌校。中西學堂的課程中原有英語、法語兩種外國語,蔡元培到校以後,又添設了日語,聘請日本人來任教。中西學堂的教師分為新舊兩派,常常為了校裏革新的問題鬥得不亦樂乎。蔡元培當然站在新派一邊,提倡自由民主,結果遭到官府以及校董反對,蔡先生也懶得跟對方理論,幹了兩年就辭職走人。

1901年9月,蔡元培被聘為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南洋公學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創建於上海,與“北洋大學堂”(北京大學)同為近代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蔡元培在校時經常跟學生談國勢艱危,宣傳新思想,鼓勵年輕人發奮學習,振興中華,深得學生愛戴。翌年因為一件小小的事情,蔡元培又辭職了。有幾個聰明搗蛋的學生,故意潑了些墨水在講台的座椅上,捉弄一個古板的老師。這件純屬學生搗蛋之事,卻被舊派認為是“壞了師道”,要開除幾個帶頭的學生。此事引得學生們大嘩,各班推出代表,請求校方收回成命。校長大怒,認為學生們造反,要開除更多的人。結果支持學生的蔡元培等人立馬辭職,並帶走大批學生,與同仁另外辦了一所愛國學社——老師當到這份上,也夠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