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文學(6)(1 / 3)

從自華到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1917年,在北大讀書的朱自清“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汙,改名自清”。“自清”兩字出自《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從自華到自清不難理解,為何朱先生字“佩弦”呢?這裏麵就有講究了。

古人喜歡佩戴各種裝飾品,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操,如屈原喜歡佩秋蘭以示傲岸高潔,李白喜歡佩劍表示任俠,當然屈原並不叫“屈佩蘭”,李白也不叫“李佩劍”。除了寄托情懷,有的飾物還能針對人的性格弱點起到警醒作用,春秋時晉國大夫趙簡子有個家臣叫董安於,是個慢性子,就佩上弓弦。弓弦常處於繃緊的狀態,董安於以此告誡自己要“敏於行”。相反,魏國的西門豹是個急性子,就在身上佩上熟牛皮“韋”,以提醒自己沉住氣。故《韓非子·觀行》總結道:“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喜歡在身上掛著大型飾品了,為了效仿古人自警,就名字上打主意——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也是個慢性子,字“佩弦”,表示警戒。

朱自清畢業於北大哲學係,是金嶽霖的高足。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

踏入文壇之初,朱自清以詩聞名。1923年,他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以及勤勉篤行的態度。“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句子,幾乎是當時文學青年的勵誌警言。朱自清的詩作數量不多,卻純正樸實,比之佶屈聱牙的古體詩,多了幾分清晰自然。

1925年,朱自清到清華大學任中文係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麵則轉以散文為主。三年後,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文章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平淡樸素,清新秀麗,獨樹一幟。直到現在,仿佛每個人都能背上幾句經典,如《春》,“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它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它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他以平實的筆調揭露社會黑暗,對弱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比之呐喊抗爭的雜文,既顯得潤物細無聲,又有柔韌縝密的力量。《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對歌女的悲憫,《荷塘月色》裏的寂寥(背景是大革命失敗),《背影》中的傷感,給讀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筆法嫻熟細致,朱自清本人也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1929年,朱自清的第一任夫人武仲謙不幸因肺病而去世,讓朱哀慟不已。

夫人賢良淑德,與朱先生結婚風雨相伴12載,生育兒女6個。對於前妻,朱先生一直充溢著對她真摯的感情。在她去世三年後,朱自清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際所寫的《給亡婦》一文,哀婉誠摯。

1932年暑期,經人介紹,朱自清和陳竹隱女士在北平訂婚;是年8月底,朱赴歐洲遊學。他總以為自己年齡偏大,孩子又多,怕陳竹隱有顧慮,可陳竹隱深深地愛著他,也愛他的孩子。從歐洲回來後,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與聞一多同事。

抗戰爆發後,朱自清攜兒帶女顛沛南下,盡管貧窮如影隨形,但他依舊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

朱自清不喜歡參與政治,但對國民黨政府的倒行逆施也十分憤恨。尤其是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甚至派特務暗殺了李公樸和聞一多,朱自清異常憤怒,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

那是1946年7月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聞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麵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於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麼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最後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