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恐怖彌漫的時候,朱自清致力於處理聞一多的後事,將故友的作品結集出版,並成為了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因胃病不治逝世,享年51歲,留下詩、散文、論評共26冊,約190萬字。
不吃救濟糧
1949年8月5日,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際,美國政府發表了《美國對華關係白皮書》,詳細敘述了美國在抗戰後期至1949年對華政策及失敗的過程。美國人給蔣介石政權運兵運槍,卻始終改變不了其覆滅的命運,國民黨即將失去大陸江山,美國人也難免唏噓。毛澤東則接連發表了五篇對白皮書的評論,其中《別了,司徒雷登》廣為人知。在文中,毛澤東點名表揚了聞一多和朱自清:“……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因為最高領袖的讚揚,朱自清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成了“反美鬥士”之標杆。
其實朱自清之死,與饑餓雖然有關,卻不是致命因素,他的病逝更多是因為嚴重的胃病。
在抗戰之前,大學教授的待遇很好,幾乎每月都有三四百大洋,當時普通工人每月才五六個大洋,教授養活一大家完全沒問題。抗戰興起後,全國都困難,大學教授也不例外,朱自清體弱,再加上兩任妻子共生了8個孩子,家庭負擔尤為沉重。流落西南的時候,朱自清患上了嚴重的胃病,且看他的日記:“過去從來沒有感到餓過,並常誇耀不知饑餓為何物。但是現在一到十二點腿也軟了,手也顫了,眼睛發花,吃一點東西就行。”
因為饑餓而引起了胃病,有了機會又猛吃,結果多食導致胃病更嚴重:“在喬治家吃晚飯,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難受。”“戴太太午飯時給我們吃了饅頭,因為一共吃了七個,致胃病發作。”“午餐、茶會上均食過量。午餐係大學裏的人請客。在茶館吃麵條後,胃部立即抽搐。”
對胃的反複折磨,讓朱自清更加消瘦不堪,1945年,吳組緗見到47歲的朱自清時嚇了一跳,“霎時間我可愣住了……他的眼睛可憐地眨動著,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黃黝黝的,眼角的紅肉球凸露出來;他在凳上正襟危坐著,一言一動都使人覺得他很吃力。”
抗戰勝利後內戰又起,經濟惡化導致人們的生存麵臨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於1948年4月通過了《援華法案》,主要內容是:核準撥款四億六千三百萬美元,其中三億三千八百萬美元為對華經濟援助,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為特別補助,由國民政府斟酌使用,期限為一年。
這年7月,美國麵粉等救濟物來到了中國。為了防止中國政府揩油,美國還特別規定“援華物資在中國的出價,不能由中國政府一方決定”,所以美援麵粉價格並不高,因供不應求,故而政府給大學教授們發了“配購證”。
在內戰如火如荼的時候,一些激進人士“逢美必反”,民盟在北平的領導人之一吳晗就屬於此類。吳晗回憶說:“在反對美國、反對國民黨的一些宣言、通電、聲明等等的鬥爭中,我總是找他(朱自清)。他一看見我,也就明白來意,‘是簽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寫上自己的名字。”
關於所謂的“救濟糧”,吳晗說:“美國政府積極扶助日本……一麵是廉價收買,一麵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國人民。我們……要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聲明寫好的第二天,吳晗就到朱自清家去征集簽名,當時朱自清的胃病已經很嚴重,“隻能吃很少的東西,多吃一點就要吐,且麵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許多孩子,日子過得比誰都困難。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遲疑地簽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