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文學(5)(3 / 3)

赤子之心

俞君能熔鑄詞曲音節於其詩中,關於這一點,當代諸作家沒有能同俞君比的。這也是俞君對新詩的一個貢獻。

--聞一多

平伯這種音律藝術,大概從舊詩和詞中得來。他在北京大學時看舊詩、詞、曲很多,後來便把他們的腔調去短取長,重以己意熔鑄一番,便成了他自己的獨特的音律。

--朱自清

俞平伯的散文作品裏所表現的個性,不僅比一些古典作家來得強,並且在同時代的散文作家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鬱達夫

俞先生是真名士,而葉先生是假裝的名士。前者真率天成,一任自然;後者則難免有想引起“轟動效應”之嫌。

--季羨林評價俞平伯和葉公超

俞平伯是我所見到的老人中,最有少爺脾氣的一位。說到他,大家就覺得好笑,因為少爺脾氣說白了還是孩子氣。一個人終身都能保持住孩子氣,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賀的事情。

--葉兆言

俞平伯先生每次上課,全神貫注於他的講解,他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口沫四濺,在深度的近視眼鏡裏,極有情致地左右環顧。他的確沉醉在那些“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既深情又蘊蓄的詞句之中。他的神情並不使人生厭,而是感染人的。

--丁玲

俞先生全力治《紅樓夢》,不問《金瓶梅》,因為前者近於詩,後者近於柴米油鹽。也是由於詩的浸潤,也許是幹擾?他在這夢中多看人生,因而看到空,而沒有看到社會,以及進步與退步,等等。詩人,如蘇東坡,不合時宜。俞先生也是這樣,因為不合時宜而受到批判。但詩人都是生性癡迷的,因而左批右批之後,他還認為,“曹雪芹未必比我進步多少”。

--張中行

平伯先生晚年不知有多少奇思妙想,都在“憚”與“怕”之中湮滅了,真是可惜。“偷懶”其實隻是托辭而已。這是真正的可惜,卻已無從補救了。

--黃裳

朱自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浮光掠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於揚州,故以“揚州人”自稱。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為了勉勵自己於困境中不喪誌、不與壞人同流合汙,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1923年因發表長詩《毀滅》脫穎而出。北大畢業後,先後執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清華大學,開始研究古典文學,創作也轉向散文。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文筆樸質,感情細膩”引起轟動。抗戰時期,與清華大學同仁遷往雲南,執教於西南聯大。1948年,朱自清患了嚴重的胃病。6月18日,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在北大醫院去世。

我的自述

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

白話散文大師

朱自清是五四以來重要的詩人、學者兼散文大家,他能在大師雲集的清華大學中文係、西南聯大中文係當主任,其自身修為略見一斑。作為詩人,他的詩並傳新舊兩體,且有理論著作《新詩雜話》《詩言誌辨》等問世;作為學者,他在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麵都有實績,有《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不過讓中華大地家喻戶曉、享譽始終不衰的卻是他的散文,幾十年來,《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是華文中學課本的必選之作,“朱自清”三字幾乎成為白話散文的代名詞。其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思路清晰,情景交融,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極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