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學(3)(3 / 3)

林語堂一生閑適優雅。他最早將英文單詞“Humour”譯為“幽默”,將“歐穆亞”“語妙”“油滑”“優罵”“諧稽”等譯法全部取締;他早年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誌,提倡幽默文學“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遭到故友魯迅的嚴肅批評;他是漢語拚音的先驅,首提部首、筆畫和筆順,後來演變為全國推行的部首查字法;他曾編《漢英大詞典》,被譽為最完美的詞典之一;他愛好發明,耗盡巨資鼓搗出第一台中文打字機,獲得專利;他開中國傳記文學之先河,著書20多部,其中長篇小說8部,散文1000篇;他在美國版稅豐厚,1939年總收入為42000美元,為夫人買了枚3.38克拉的鑽石戒指,才花了1000美元;他為了支持國民政府抗戰,有數萬美元存在中國銀行,誰知內戰時通貨膨脹,他的美金都成了廢紙。

原本是書生

林語堂出生在一個基督家庭,自幼就讀於教會學校,受其熏陶,養成了溫和平靜的性格。1911年,17歲的林語堂考入上海知名英文學校聖約翰大學,四年後以全校第二的成績畢業,應邀任清華大學中等科英文教員。在清華執教期間,他課餘鑽研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學。1917年,23歲的他發表《漢字索引製》,引起學界重視,北大校長蔡元培及錢玄同作序,與之共同發起“部首改變運動”,最後演變成為“部首查字法”。

1919年,在清華執教三年後,林語堂向學校申請半官費獎學金赴美深造,接著攜新婚妻子廖翠鳳去了大洋彼岸。遊學歐美四年,林語堂多次得到老朋友胡適的資助,直到1923年才回國。此刻他已經是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順利進入北京大學英語係當教授,並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及教務長。

在北京教書時,林語堂開始發表文章,提倡“閑適幽默”,批評北洋當局。他不喜歡當官,但有時候又比較熱衷於政治。1925年底,受南方革命浪潮的影響,北京發起了盛況空前的“首都革命”,工人、學生們紛紛上街遊行,要求北洋下台。素來斯文的林語堂也和學生們一樣,拿著棍子、石頭等簡單工具與當局雇來的流氓對峙。某次混戰,林語堂提著一袋石頭當武器,他早年練過棒球技術,投起石頭來又準又狠,砸得對方鬼哭狼嚎。不過此次搏鬥,林語堂的眉頭被擊中,滿身是血地回來,夫人廖翠鳳很是心疼,她警告林語堂不準再上街。可夫人剛懷上了第二胎,行動不便,一不留神,林語堂又帶了一袋子石頭出門去找學生了。以後,隻要一提起“用磚石與警察相鬥”的經曆,林語堂就會眉飛色舞,滿是驕傲。

學生始終不是北洋武夫的對手,1926年3月18日,身為女師大教務長的林語堂就被通知作為校方代表去認領學生屍體——當天,警察開了槍,打死47人,傷132人。林語堂含著淚,見到了自己十分欣賞的女學生劉和珍和楊德群等人的遺體。就在早上,他還接到劉和珍代表學生請假上街請願的電話。從小信奉基督教的林語堂,簡直無法想象政府會有如此行徑。三天後,他才稍微平靜,寫下了紀念文字:“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閑暇,很想拿起筆來,寫我這三天內心裏的沉痛,但不知從何說起,因為三天以來,每日總是昏頭昏腦的,表麵上奔走辦公,少有靜默之暇,思索之下,但是暗地裏已覺得是經過我有生以來最哀慟的一種經驗。”同在北師大任教的魯迅先生,也寫下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

北洋政府將在“三·一八慘案”中遇難的學生定性為“暴徒”,林語堂異常憤怒,發表文章說她們是“死於與亡國官僚瘟國大夫奮鬥之下”,為“全國女革命之先烈”,讚揚她們“死的光榮”、“死的可愛”。

林語堂的態度讓北洋當局相當不滿,他跟魯迅同時遭到了通緝,為了避免遭陷害,他隻得攜全家南下。

適時國共合作的北伐方興未艾,林語堂到廈門大學教了一段時間書,又被老友陳友仁力邀到漢口革命政府擔任外交部秘書長,地位僅次於部長陳友仁。當了半年的官,他就掛靴前往上海,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屬於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後者屬於肉食者,如鷹虎及行動的人。”“我認為是吃植物的,做不了政治家”,“對我自己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我不能容忍小政客的那副尊容。在一個機構裏有這種人,我是無法與他們鬥下去,我一定先開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