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7日,北大50周年校慶,適逢胡適57歲生日,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總統府設壽筵宴請胡適與江冬秀夫婦。平時請客從不備酒的蔣介石,特為胡適備酒賀壽,可謂破格示敬。盡管胡適對蔣氏夫婦的情誼深為感動,但蔣勸他“替政府再做些外援的工作”時,江冬秀卻板起麵孔,胡適也說:“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府,我怎樣抬得起頭來向外人說話!”內戰結束前後,胡適沒去台灣,很傷感地去了美國。
上世紀50年代初,胡適在美國紐約當寓公,經濟上有些拮據,基本上靠江冬秀打麻將贏錢來支持日常開支。唐德剛在《胡適雜憶》裏說:“胡適先生很疑惑,為什麼太太每次都能贏了。”“胡太太在麻將桌上贏的錢,也是胡家的經濟收入之一種。”
在紐約生活時,還發生了一件事,讓胡適很是震撼。某天,江冬秀在家做飯,有個膀大腰圓的賊從窗子裏爬了進來,江冬秀突然看見了賊,卻並沒尖叫,而是迅即走到大門口,拉開門,義正辭嚴地對賊說了一個英文單詞:“GO !”江冬秀僅會幾個簡單英語單詞,卻威風凜凜地嚇住了賊,那家夥對著這位矮矮胖胖的中國老太太,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他愣了一會兒,然後就真的順著江冬秀的指示出去了。江冬秀關上房門,折回廚房,繼續炒她的菜。
西裝博士和小腳妻子四十餘年恩愛如初,在民國感情史上絕無僅有,不知羨煞多少人。胡適和江冬秀攜手走完了一生,蔣介石評價他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也算中肯。
1962年2月24日,胡適因心髒病猝發而病逝於台灣,終年72歲。他幾年前就用英文留下遺囑,並請毛子水、楊聯陞做遺囑執行人:死後火葬,骨灰由治喪的友人們執行處理;願意把留在北平的102箱書全部捐獻給北大;家中一切文稿論文和存書,全部捐贈台灣大學;個人如有遺產給兒子祖望和思杜兄弟,如他們先自己而去,則給孫子們平分……但清點胡適在台灣財物時,除了他的書籍、手稿、文件之外,所有存款僅是135美元。
新與舊之間
他願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一切優點,但是他不是西方文化之盲目的崇拜者。
——羅素
在中國近代史上,胡適是一個起過重要作用但爭議又非常多的人物。
——季羨林
適之先生的最大的嚐試並不是他的新詩《嚐試集》。他把我這位沒有上過學的無名小卒聘請到大學裏來教書,這才是他最大膽的嚐試!
——沈從文
舊學邃密,新知深沉。
——蔡元培
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麵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曆史的,不是美學的。
——詩人餘光中
20世紀是魯迅的世紀,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
——李慎之
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
——唐德剛
中國人多容納並吸收胡適思想之時,正是中國比較和平、安定、進步、趨向開明之時;胡適思想橫遭排斥與嫉視之時,也就是國運乖違,禍亂如麻,趨向固蔽之時。
——殷海光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浮光掠影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今漳州市),出生於貧窮的牧師家庭,原名和樂,改玉堂,又改語堂,早年留學國外,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英文係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等職。1936年攜全家定居美國,晚年移居台灣。他既有紮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他是首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曾三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為候選人。其《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印40次,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
我的自述
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
豁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