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文學(2)(2 / 3)

——民國作家鬱達夫

《魯迅全集》的每個字上都趴著一位學者。

——學者汪暉

有一點也許可以肯定,倘若魯迅此刻從地下坐起來,第一個耳光自然要扇到那些吃魯迅飯的人臉上,第二個耳光就要扇給那些“活魯迅”、“二魯迅”們。

——作家王朔

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國”,又其實非常的摩登……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與聲名。

——畫家陳丹青

胡適:做了過河卒子,隻能拚命向前

浮光掠影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1910年(19歲)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後任北大教務長。1928年4月至1933年任中國公學校長、1932年(41歲)任北大文學院院長、抗戰爆發後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等,晚年由美赴台定居。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被譽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我的自述

但開風氣不為師。

但開風氣不為師

在民國大師中,胡適是相當有趣的一位,無論是文學家、思想家,還是哲學家、政治家,甚至曆史學家、詩人,或者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等等這些桂冠安放在他身上都挺適合。

他在北大發起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不到30歲,意氣風發;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有上冊,卻自負地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

他溫和而自恃,跟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兄弟相稱;他不願做官,卻幹了九年駐美大使;他提倡白話文,培養出大批白話文大師;他寫新詩,引領一代風潮;他提倡考證,不無得意:“我考《紅樓夢》,得顧頡剛與俞平伯;考《西遊記》,得董作賓;考《水滸傳》,得李玄伯;考《鏡花緣》,得孫佳訊。”

他說一生隻想教書,暮年介紹自己的事業時,說文學是“娛樂”,哲學是“職業”,曆史是“訓練”,政治是“興趣”,卻從未說過教育是什麼。

他以詩明誌:“但開風氣不為師,龔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開風氣人,願常相親不相鄙。”

我的朋友胡適之

在民國的諸多文人當中,胡適可謂是脾氣最好、朋友最廣的一位。他應邀在北大當教授時,正逢白話革命興起,作為先鋒幹將的胡適先生,儼然青年導師。

即便名滿天下,他依舊平易近人,每個周末都會在家中接見各路訪客。梁實秋曾回憶:“無論誰,學生、共產青年,同鄉商客、強盜乞丐都可以去找胡適,也都可以滿載而歸。窮苦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當麵教訓;求差者,他肯修書介紹;問學者,他肯指引門路;無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隨口談幾句俗話。”

胡適寬容大度的社交風格迅速給自己積累了良好的聲譽,他的“朋友”越來越多,不到一年時間,北京城開始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叫做“我的朋友適之先生”,販夫走卒之輩、引車賣漿之流,甚至偷雞摸狗之徒也喜歡自稱“胡適之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們很是詫異,免不了問他:“適之你怎麼回事,交朋友也有個分寸吧。”胡適隻是淡然笑笑:“朋友就朋友吧,拿你當朋友,總比拿你當敵人好。”

胡適的名氣還傳到了紫禁城之內,小皇帝溥儀讀了胡適的《嚐試集》,非常感興趣。在民國成立之初,國民政府和清廷皇室達成了協議:紫禁城除了三大殿劃歸民國外,其餘全部屬於“宮禁”範圍。溥儀仍稱皇帝,用宣統年號,在宮內過著小朝廷的帝王生活,至於“優待”到何日為止,並無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