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文學(1)(2 / 3)

還有人誣蔑魯迅是“買辦”,他於是取筆名“康伯度”,為英語“買辦”的音譯。錢鍾書之父錢基博先生在其《現代中國文學史》一書中評價魯迅“頹廢不適於鬥爭”,有人將此話轉述給魯迅,魯迅哈哈一笑。

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文化界有個“現代評論派”,以胡適、陳西瀅、徐誌摩等人為主,其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以周刊《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為資產階級張目,支持北洋當局,對群眾革命運動持否定態度。

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的時候,現代評論派的精神領袖梁啟超作熱情洋溢的歡迎詞,梁的學生徐誌摩不僅自願擔任翻澤,且以弟子自居;胡適也與泰戈爾詩歌相贈。魯迅對這幫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依舊玩小資情結很看不慣,在其雜文《罵殺與捧殺》中嘲諷道:“他到中國來了,開壇講演,人給他擺出一張琴,燒上一爐香,左有林長民,右有徐誌摩,各各頭戴印度帽。徐詩人開始紹介了:‘唵!嘰哩咕嚕,白雲清風,銀磐……當!’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於是我們的地上的青年們失望,離開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離開呢?但我今年看見他論蘇聯的文章,自己聲明道:‘我是一個英國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約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決不至於還胡塗,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

1924年至1925年間,北京女師大進步學生們反對校長楊蔭榆嚴格控製學生運動,要求撤換校長。北洋當局支持校方,對學生們嚴加訓斥,魯迅等學者支持學生,教育部長章士釗很生氣,下令解除魯迅在教育部的職務。魯迅遂向平政院起訴,狀告章士釗違法,結果魯迅勝訴,官複原職。勝訴後,魯迅卻立即辭職,表示不願意跟章共事。魯迅辭職後,有人聞訊前去拜訪,見魯迅抽的是昂貴的海軍牌香煙,覺得奇怪,魯迅解釋道:“正是因為丟了官,所以才買這貴煙。丟了官多抽幾支好煙,也是集中精力來戰鬥的好方法。”

1926年3月18日,北京城爆發了“三一八慘案”,起因是3月12日日本軍艦駛入天津大沽口挑釁,目的在於幹涉北伐,繼而日寇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施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舉行遊行請願,結果遭到軍警開槍鎮壓。魯迅先生為支持學生,寫下了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北洋當局對先生下了通緝令。迫於無奈,先生隻得南下。

1927年初,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國民黨高層想拉攏他,陳公博、孔祥熙、戴季陶等人均送帖子請他吃飯,他一概拒絕。請帖送來的多了,他便統統拿到樓下傳達室去展覽,並貼上一張條子,上書四個大字:“概不赴宴!”

國民黨背叛大革命之後,魯迅先生深感失望,前往上海,此後一直寓居滬上。1929年夏,“左聯”成立,魯迅應邀入盟,他在致一位友人的信中說:“梯子之論,是極確的……假使後起諸公,真能由此爬得較高,則我之被踏,又何足惜……所以此次又應青年之請,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聯盟。”

在上海,魯迅與革命者多有交往,卻不參加革命,他總說:“革命的領袖者,是要有特別的本領的,我做不到。”雖然先生不是共產黨員,但方誌敏、胡也頻、殷夫、柔石等對他都有同誌般的信任。方誌敏在監獄中寫下的文章,正是通過魯迅先生才得以發表於世。

為了保護進步青年,魯迅先生屢次被國民黨當局通緝。曾有人向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告密,說魯迅他人躲在租界,卻用化名在教育部旗下的刊物上做特約編輯,蔣介石回答說“: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還有與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沒有?應該派這樣的人,去找他,告訴他,我知道了這事,很高興。我素來很敬仰他,還想和他會會麵。隻要他願意去日本住一些時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緝令,職位也當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別的想法,也可以辦到。”有位學生從南京到上海探望生病的魯迅先生,後又寄信說,他考慮到魯迅在病中,想申請將他的通緝令取消,但怕冒然行事惹先生不快,所以先寫信請魯迅同意並諒解。魯迅回複道:“謝謝你的懇切,但我的餘命已經不長,所以,至少通緝令這東西是不妨仍舊讓他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