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文學(1)(1 / 3)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浮光掠影

魯迅(1881-1936),原祖籍河南,出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作家,沒有之一。其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我的自述

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

民族魂

魯迅先生出身於落魄封建家庭,早年去日本學醫,期望學成歸來,能為國人診病,然而在留學期間,他發現中國人病的是精神,故而棄醫從文。就是這不經意的轉身,成就了一代文豪。

辛亥革命後,魯迅先生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北洋當道,政局變幻,他拿著教育部的工資,卻經常在報上諷刺政府,上司也對其無可奈何。

1918年5月,先生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第一塊基石。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與《新青年》雜誌籌建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此後,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中篇小說《阿Q 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1926年8月,先生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不得不辭職南下,先後在福建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執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為了保護進步青年,他多次遭到特務監視,在白色恐怖下,魯迅的名字幾次被列上暗殺名單。

1936年10月19日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遺體覆蓋著寫有“民族魂”的旗幟,後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堅強鬥士

魯迅先生身材不高,舉手投足之間卻充滿銳氣。他年輕時在日本留學,見中國學生經常受到日本學生的欺負,就在課餘習武。據先生的日本朋友們回憶,他有一把匕首,刀殼是兩片褐色的木頭,殼外橫封兩道白色皮紙,像指環一般,而刀殼正靠這兩道皮紙的力量固定。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整片木頭,或用金屬的釘子或圈子,這樣更牢固。他回答說:“因為希望它不堅固,所以隻用兩道皮紙;有時仇人相見,不及拔刀,隻要帶了刀殼刺去,刀殼自然分為兩半飛開,任務就達成了!”

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正逢日本和俄國都想將中國東三省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有日本特務故意在東京找中國留學生聊天,借此訓練中文。魯迅總裝作聽不懂,因為先生知道他們的目的是為去中國當間諜。日俄戰爭爆發後,有日本學生譏笑魯迅說:“為什麼不回去流血,還在這裏讀書做什麼?”魯迅很是惱怒,與對方在路上起了衝突,幸好路過的老師及時勸阻,才沒造成流血事件。

辛亥革命勝利後,魯迅先生在杭州教書。其遠房表兄阮和森回憶:“辛亥革命之後不久,《越鐸》報因為不滿意浙江都督王金發,而在報上罵他,王金發大怒,甚至仇視這份報紙,目標卻是魯迅,頗有見害的意思。魯迅偏不管,每天在家吃完夜飯一定要回到學校住宿,而且不肯偷偷夜行,必定兩隻手各拿一個燈籠,燈籠上紅紅的照出大大的‘周’字,到天亮從學校回家,又總是說:‘怎麼樣?又回來了。’”

青年時代的魯迅

經好友推薦,魯迅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從部員做到僉事(相當於科長),後來兼職在北大教書。適時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魯迅提筆參與,很快成了領軍人物之一,與陳獨秀、蔡元培、胡適等人齊名。適時先生為自己的書齋起名“綠林書屋”。因為支持學生運動,他被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劉百昭和現代評論派的一些人辱罵為“土匪”“學匪”,“匪住的屋子”當然是強盜的所在,故而叫“綠林書屋”。先生被人罵為“墮落文人”和“封建餘孽”,他便用“隋洛文”和“封之餘”作筆名寫文章反擊。幽默的是,先生曾一度用“何家幹”這個筆名,意思是“這是誰做的文章?”讓他們去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