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國學(9)(3 / 3)

嬉笑怒罵皆文章

章太炎推崇革命,康有為主張保皇,兩人時有論戰。某年,康有為大壽,章太炎特意寫了副對聯“慶賀”:“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上聯出自《左傳》“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下聯出自《論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上聯尾隱去“妖孽”,下聯尾隱“賊”,聯麵尾處是“有為”。章太炎罵康有為“妖孽”、“老賊”,不帶一髒字,時人捧腹不已。

1925年春,孫中山逝世,章太炎有兩幅挽聯。一是:“孫郎使天下三分,當魏德萌芽,江表豈曾忘襲許;南國本吾家舊物,怨靈修浩蕩,武關無故入盟秦。”

神來之筆,有必要解釋一二。上聯將孫中山比作三國孫權,三分天下占其一。孫去世前中國有三大勢力,一是皖係段祺瑞;二是奉係張作霖;三是廣東國民黨。1924年底奉直開戰,直係大敗,張作霖與馮玉祥執掌北京政府,請皖係首腦段祺瑞出來擔任“臨時執政”,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想與奉皖結成“三角同盟”,先滅直係,遂接受邀請。國民黨內有許多人不讚成孫中山北上,章太炎更是將北洋軍閥勢力比作三國時的曹魏“別有用心”,可謂相當貼切,後來孫中山果然被忽悠了。“江表豈能忘襲許”說的是魏吳之間的一段“仇怨”,“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吳國。“許”指許昌,在河南省中部。東漢末年,曹操劫持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爭鬥,東吳孫策想趁機偷襲許昌,迎漢帝回洛陽,但孫策意外身死,襲許一事作罷。章太炎意思是,國民黨和北洋派都不會忘記“二次革命”這段“粱子”,如曹操記得“襲許”一般。

下聯則是用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諫,受秦昭襄王欺騙,意欲與“虎狼之秦”修好,至秦地武關會盟被劫持、死於鹹陽的典故。章太炎將孫中山死於北京,比擬為楚懷王死於鹹陽。

章的這副挽聯,隻是認為孫不該去北京跟軍閥談判,並非“不敬”,結果國民黨當局卻沒有將他的這副挽聯懸掛。

章還有一聯:“舉國盡蘇聯,赤化不如陳獨秀;滿朝皆義子,碧雲應繼魏忠賢。”這一聯被人評為“不倫不類”,上聯諷刺孫中山聯合蘇聯,難免失去東北主權;下聯中的碧雲是太監魏忠賢擴建的廟宇,準備死後葬此。孫中山逝世後曾在該寺停過靈柩。章太炎罵那些神化孫中山的人盡是魏忠賢的義子。當然,這幅挽聯也沒能掛出來。

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將孫中山靈柩迎到南京,舉行“奉安大會”,章太炎又補了一副挽聯:“洪以甲子滅,公以乙醜殂,六十年間成敗異;生襲中山稱,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洪”指洪秀全,去世時距孫中山逝世整六十年“,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所在地,意思是說孫中山和洪秀全成敗有異,但和朱元璋恢複漢族統治則相同,對孫中山也算推崇。這副挽聯,終於被掛了出來。

最後的大儒

革命陣營中最有學問的人。

——孫中山

太炎的文筆,可橫掃千軍,亦是可怕的東西!

——袁世凱

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典玄言,闡晉唐之遺緒;博綜兼擅,實命世之大儒。

——黃侃

章太炎,中國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

——於右任

章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

——胡適

這時代的國學大家裏麵,認真研究哲學,得到一個標準,來批評各家哲學的,是餘杭章炳麟。

——蔡元培

南海年高,保皇之魁率;太炎年幼,才氣縱橫,非南海以下之空閑所能容,遂激越而入革命。使其易地而處,南海可為太炎,太炎亦可為南海。而良人逝後,中國不複有文學之士。兩人弟子雖眾,乃無足承其業者。

——吳佩孚比較康有為、章太炎:

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