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國學(8)(3 / 3)

我的自述

吾一去,樸學從此絕矣。

誰人似我狂

他是國學大師,在文學、曆史學、語言學等方麵成就輝煌,著作頗多,座下弟子無數,有黃侃、馬敘倫、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均是民國大師;他也是革命先鋒,當過洋務派張之洞的幕僚,與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交往甚密,又是反清團體光複會元老,和同盟會總理孫中山稱兄道弟。

他特立獨行,蔑視權威,為追求自由民主之真諦奮不顧身:早年因不盲從康有為,與康門弟子拳毆;為鄒容《革命軍》一書作序,稱之為“義師先聲”,作《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有“載湉小醜,不辨菽麥”之語,引起清廷震怒。時人評價,“‘載湉小醜,不辨菽麥’兩語,論者謂不啻向五千年帝王曆史中,猛投以爆彈也”;受孫中山邀請主編同盟會機關報,又諷刺孫搞個人崇拜,大罵之;被袁世凱聘為“國師”,老袁鎮壓二次革命,他執意進京找袁說理,遭軟禁後,狂罵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自命“中華民國遺民”,對蔣介石獨裁,痛罵之;“九·一八”事變後,他罵國民政府,甚至給蔣介石出主意:“不如將東北三省送與紅軍,給與武器,讓其抗日……”

他反抗權威,宣揚自由,罵人無數,“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不撓”,儒家“士”之精神氣概,在他身上體現無餘。

政治瘋病

章太炎學問無雙,卻熱衷於政治,魯迅先生評價恩師:“先生的大名,在革命史上,遠比在文學史上響亮。”他12歲時與外祖父學《東華錄》問春秋大義,外祖父道:“夷夏之辨,嚴於君臣。”章太炎問:“前人有談此語否?”外祖父答:“王夫之、顧炎武等先哲已言之,王氏之言尤甚,謂曆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章太炎頓時憤然道:“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1897年夏,28歲的章太炎告別恩師奔赴上海,應當時上海《時務報》主筆梁啟超之邀,參與維新大業。豈料康有為以當世孔子自居,章太炎看不慣,罵康氏門人“如推著糞球的屎殼郎”!康門弟子糾集了數人,與章混戰了一番,連勸架的梁啟超都挨了一耳光。結果是章太炎寡不敵眾,卷鋪蓋走人。

第一次政治生涯,就此宣告結束,倘若章太炎真參與了戊戌變法,以他的狂傲脾氣,沒準就被清廷砍了腦袋。

湖廣總督張之洞聽說了他的大名,命幕僚邀請他去漢口幫辦《正學報》。《正學報》第一期組稿,章太炎引經據典寫了六萬“改革”“排滿”之文,另一文人梁鼎芬見之臉色發白,連呼“造反、殺頭”,請張之洞逮捕章太炎。張之洞還算明智,淡然道:“瘋子,趕走算了。”梁鼎芬便找了幾個武夫,操著木棍衝回報館,將章太炎按下一頓好打。

第二次參與政治,想做個好的軍師,又失敗。被逐出湖北不久,北京就傳出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消息,章太炎也被列為“維新黨”遭通輯而被迫逃到日本,在日本他遇到同樣逃亡的梁啟超和孫中山,一度交好。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帶著光緒逃到西安,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國內保皇黨組織“中國議會”,意圖救皇上。章太炎已經是“政壇名流”,應邀回上海參加“製定章程”,會上一幹腐儒要請光緒“複位”。他大怒,當眾剪辮脫衣,聲明退會。

第三次參與政治大事,也沒能成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