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國學(7)(1 / 3)

全能智者

留美人物,趙元任為第一。其治哲學、物理、算數,皆精。以其餘力旁及語學、音樂,皆有所成就……以學以行,兩無其待,他日所成,未可限量。

——胡適

趙先生永遠不會錯。

——美國語言學界

趙元任對中國語言學的貢獻:一是他以現代的語言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給中國語言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二是他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了一支龐大的隊伍。

——呂叔湘

你在他(趙元任)的樂曲中感受到的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孤芳自賞,而是一顆純樸的赤子之心!一顆炎黃子孫的心!一顆中華民族好兒女的心!

——陳原

(他)雖然不是向來專門研究音樂的,但是他有音樂的天才,精細的頭腦,微妙的聽覺。他能夠以研究物理學、語言學的餘暇,作出這本Schubert 派的藝術歌(Artsong)出來,替我國音樂界開一個新紀元。

——蕭友梅

他是清華國學院的四個導師之一,他的知識很豐富……他有這樣一個本事,就是他一般跟我們一樣講普通的北京話,但是他如果到一個新地方,比如到了福建,到了廣東,住這麼一天兩天,就能講那個地方的話。

——梁漱溟

趙先生掌握語言的能力非常驚人,因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種語言的聲韻調係統,總結出一種方言乃至一種外語的規律。

——康奈爾大學東方語言組

趙元任可以稱為中國第一代語言學家,我學語言學是跟他學的,我後來到法國去,也是受他的影響。

——清華大學校慶70周慶座談會上,趙元任的弟子、語言學家王力他的學問基礎是數學、物理學和邏輯學。可是對於語言學的貢獻特大。從1922年到1948年,他一共發表了語言學專著約14種,論文約21篇。近20年來科學的中國語言學研究可以說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輕的一輩都管他叫作“中國語言學之父”。

——羅常培

陳寅恪: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浮光掠影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精通20多種文字,包括幾乎失傳的西夏文、梵文、拉丁文、突厥文等等。其父是被譽為中國最後傳統詩人的陳三立,祖父是一代名將陳寶箴。他曾留學歐美十餘年,卻不拿一個博士學位,自雲:“求學主要是學知識,不可被虛名所桎梏。”梁啟超曾對人說:“梁某著作等身,比不上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陳寅恪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他上課時聽者頗眾,自雲四不講,“前人講過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自己曾經講過的不講”。吳宓、朱自清等教授風雨無阻前來聽課,連北大的學生都成群結隊到清華來蹭他的課。抗戰勝利後,他曾赴英國治療眼疾,應邀在牛津大學講授東方學和漢學,歐洲各大學校的學者雲集牛津,以親聆他講學為快,除了少數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大多人聽不懂陳的課,倒不是因為陳的外語不過關,隻是因他在演講中廣泛征引各種文獻,使用10餘種中亞古語,難免讓一般學者瞠目結舌。

我的自述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大師中的大師

陳寅恪,人稱“大師中的大師”,自幼熟讀經史典籍,成年後留學日本、歐洲、美國等長達13年,精通22種語言文字,包括幾乎失傳的突厥文、梵文、中亞古文、巴利文、波斯文、西夏文等等。

他一生致力於學術,成就非凡:唐德宗與吐蕃的《唐蕃會盟碑》,世界著名學者如德國的沙畹、伯希和等都難以解決,陳先生作了確切的翻譯,才使得國際學界感到滿意。

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蒙古源流》,夾雜不少神話傳說,讓人困惑不解。陳寅恪發表了4篇論文,探明該書的本來麵貌,對蒙史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他曾研究敦煌文獻,將其納入世界學術領域中,得到各國學術界的認可,為我國敦煌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蘇聯學者在蒙古發掘了三件突厥碑文,無法理解。陳寅恪以突厥文對譯解釋,各國學者均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