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播種財富善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2)(1 / 3)

中國富人成為世界聞名的奢侈群體。他們擁有8.6萬元一粒的橄欖、99999元一盒的月餅,幾十萬元一桌的年夜飯,7000元的玫瑰和38.6萬元的花籃。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之排名世界100多位的中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中國的富人似乎很有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0年,中華慈善總會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其獲捐贈的70%都是來自國外和港台,國內富豪的捐贈占比不到15%。去年被選入各種“慈善家排行榜”的135名個人,共捐款9.85億元人民幣,約合1億多美元,資產總額超過千萬美元的中國企業有過捐贈行為的比例卻不到1%。

2010年,蓋茨與巴菲特中國慈善行舉辦了一場慈善晚宴,宴會之前盛傳的蓋茨與巴菲特的“勸捐”目的讓很多富人望而卻步。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有一句名言:“帶著巨富死去是可恥的”。在我國,目前知道這句名言和理解這句名言的富人,不在少數,但真正踐行這句名言的還不多。

一個完美的成功者,不僅僅是自己能夠積極地去創造財富,而且他也會有一顆博大的心,在自己創業過程中會不斷地給人予幫助,尤其是給予那些在社會上處於劣勢地位的人。

擁有超出自己實際需求的金錢該怎麼辦?美國大富豪範尼認為:“自己成為富豪,僅靠運氣。財富太多,對個人和家庭都沒有意義。人隻能使人,錢也隻能是錢,擁有再多的錢也成不了神仙。”他找來律師商量,決定以匿名方式助學解困。最初捐一二十萬,後來成百萬的捐,最多的一次竟捐了3000萬。在給母校總計5000萬的捐款中,他指定資助家境貧寒而成績優良的學生。因為資助額度越來越高,範尼感覺這種匿名方式遲早會被發現,便又與律師精心策劃,把35億美元的資產不可逆轉的一次性捐出,在百慕大成立了一個名為“阿特蘭迪”的基金會。按百慕大法律的規定,任何人甚至包括政府都無權追查基金會持有人,範尼從此高枕無憂。

範尼前後共捐出41億,這恐怕是他所有的錢。他目前住的房子是租的,手腕上戴的是一塊價值僅15美元的表,甚至沒有自己的汽車。當然,他隻留給自己500萬美元,5個子女各設了一份信托基金。他說,這些已經足夠自己度過一生,以及子女們的成長所需了。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價值觀是,財富不屬於自己,自己隻是財富的創造者、管理者,但不是財富的擁有者,所以,當他不能給予財富更大的創造或者有效管理時,就應該把財富還給社會,讓更有效的人來管理。這是人類關於財富與慈善取向的寶貴思想,很好地詮釋了我們該怎樣對待“財富”、“慈善”的本質問題。

並非隻有富人才能與慈善沾邊,如今我們的社會上也有很多的“平民”慈善家:年邁的老人在臨終前囑咐兒子,要把自己的生平積蓄全部捐給慈善總會;曾經受助於慈善總會的大學生在畢業參加工作後,把第一個月的工資捐給慈善總會;70多歲高齡的老人4年來每月通過郵局給市慈善總會彙款100元……這些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巴菲特的兒子、著名音樂製作人彼得·巴菲特曾經說過:“慈善不僅與財富有關。任何有誌於從事慈善的人,隻要認清自己內心的最大驅動力都可以更有效地助人。”說的十分有道理。

現在,我們的媒體上討論財富,討論財富文化、慈善文化是越來越多了,這說明,我們對財富也好、對財富的擁有者也好,越來越重視其社會的責任和社會評價,社會和時代的財富觀開始走向成熟,正在形成積極、健康和理性的財富文化和慈善文化的社會氛圍。

賺錢和社會公德可以同時兼顧

恐怕隻有在中國,人們才會經常性地把“公德“放在各種媒體宣傳上。

目前,中國處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難免會產生步調不一致的情況。所以,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可能成為某些人牟利的手段。比如,從事網上色情活動,製造假冒偽劣產品,以及商家為了利益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

在掌握分配權的官員內部,分配權也是絕不平等的。官級越高,享受的公共財富越多,官級越小,享受的公共財富越少。所以誰能竊取公共財富越多,誰獲得的利益越多,誰越保護集體財富個人利益就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