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重金錢的西方國家,高層管理人員卻呼籲回到家庭生活中。有人提出的口號是:“走向生活,在職業和私生活之間尋找平衡。”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個係主任克拉克對畢業生說:“事業上的成功抵償不了私人生活的失敗。”
這種說法並非偶然。美國的似乎是持久的經濟繁榮在消耗著管理人員和員工們的精力並使他們的能力下降。多數在職的美國人感到筋疲力盡、精神緊張。克拉克建議,不要打破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他建議應該從小事開始做起,例如,周末和休假時不一定要對信件和電子郵件做出答複。把家人的生日時間寫在辦公室的日曆上,把它們視為公務日期。企業領導在同員工們談話時不隻是要定出提高效率的目標,而且也應該對休息做出規定。在德國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德國網絡公司Letsbuvit.com老板漢森表示,他所感興趣的不再僅僅是股份的多少,他希望在工作和用於自己、家庭的時間之間尋找平衡。
35歲的德國人克裏斯托夫·魏斯屬於事業有成的年輕精英。他有兩個年齡分別為4歲、6歲的孩子。他盡可能抽出更多時間去照顧孩子們。魏斯說:“身為父親,照顧孩子的樂趣對我來說就像做成了一筆生意後的心情。我經常在周末趕回家去,這樣,我每周就可以同兒子一起遊泳了。同孩子一起鍛煉,我自己也變得精力充沛。”
據德國社會問題研究所在1999年進行的調查,年輕的德國人認為家庭是最重要的領域,排在最前麵的位置,其次是友誼、健康和愛情。前程位於第5位。
事業與家庭是你生活的兩翼,隻有兩翼對稱,你才不會失重,才能夠展翅高飛。不要因為埋頭事業而忽視家庭,也不要因為操持家庭而放棄事業。事業與家庭雖然有時候會有衝突,但並不矛盾,處理得當就會相得益彰。平衡家庭與事業,做事業與家庭的雙贏家,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處理好工作與放鬆,需要一種平衡的能力。你要能站在蹺蹺板的中間,保持兩端的平衡。其實,你該掌握一種平衡術。因為人生之中需要你去平衡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不僅是工作和放鬆,更有事業與家庭。
工作和家庭幾乎構成了個人生活的全部,價值觀不同,對它們重要性的判定也會有差別。無論你更偏向哪方麵,你都不能忽視另一方麵的重要性。事業和家庭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踏實、長遠。工作出色可以為家庭提供更好的經濟保障;家庭幸福也可以為工作創造穩定的“後勤”。
家庭和工作雖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領域,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傑羅姆·沃倫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家庭也經營得無比溫馨。在經曆了最初創業的動蕩、夜以繼日之後,現在傑羅姆的雖然也會常在各地東奔西跑談項目、談合作,但他卻將家庭與健康列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在大部分時間裏,傑羅姆的生活很有規律,按時上下班,經常與家人相處。即使出差在外,傑羅姆也時刻把家人放在心上。正因如此,傑羅姆才有了一個幸福穩定的家庭;也正因為有家庭的強大後盾,傑羅姆才能放心大膽地幹事業。
隻有事業與家庭都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假如你隻是事業成功而家庭不幸,你就不可能幸福。而假如你事業失敗,一家生活沒有著落,你也不可能幸福。家庭和事業是幸福錢幣的正反兩麵,隻有合二為一,幸福和成功才算真正實現。
可以想象一下,你在事業上蒸蒸日上,但你的家庭卻一片混亂。老婆離婚了,孩子變壞了,你的家裏冷冷清清,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即使你在事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功,又有何人與你分享呢?你不敢回家,害怕孤獨,於是你就更加瘋狂地工作,你也就獲得更大的成功。然而,你快樂嗎?你幸福嗎?當你看到別人的家庭其樂融融時,你會不會很惆悵?你會不會覺得自己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是的,你丟失了家庭,也丟失了幸福。
你還可以仔細揣摩這樣一句老話:貧賤夫妻百事衰。有錢不一定就有幸福,但沒錢一定不會幸福。當你和你的家人整天為吃飯穿衣而發愁,當你眼睜睜地看到你的孩子因為貧窮而耽誤受教育,你難道還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嗎?你還能夠體會到家庭的幸福嗎?
古人說先成家後立業;現代人則信奉先事業後家庭。這都是片麵的。事業與家庭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它們是並列的關係,需要你同時經營。如果經營得當,你就能自由地穿梭在事業與家庭之間,你就能在平衡中感受到人生的無限幸福。
不要心存幻想,先幹事業後理家庭,或者先經營家庭後打拚事業。很多時候當你做完了前者,你會發現來不及做後者了。所以,你要放棄這種先後的想法,應該樹立起同時雙贏的意識。也許在不同時期你會有不同的偏重,但請你記住,偏重不等於偏頗。事業與家庭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很多人都認為,男人因成就事業而成就家庭,女人因成就家庭而成就事業。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男人真的隻要事業成功就能家庭幸福嗎?女人真的埋首家庭就可以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