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擁有健康,就是擁有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快樂也因此而生。
掙錢不是賭博,別拿健康賭明天
本·庫鮑謝克是一位精力充沛的青年企業家。他21歲時通過自學拿到了電工證,然後憑2000美元資本,與兄長一起成立了一個承包工程公司,僅用6年時間就實現了自己當初定下的要一生才能完成的目標:娶了一位漂亮太太,建立了一個可愛的家;擁有一輛豪華轎車和一幢建立在農場裏的休閑別墅;擁有3家公司,淨資產達到100多萬美元。雖然在事業上獲得了幸福,但卻絲毫未享受到幸福的喜悅。由於他工作過分投入,體力嚴重透支,因而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造成家庭失和、神智恍惚,幾乎陷入自殘自殺的崩潰邊緣。
人生就像一棵樹,支撐樹冠的是樹幹,樹幹的好壞直接影響果實的成敗。一棵樹,要想結出豐碩的果子,是需要一棵強大的樹幹來支撐,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豐碩的成果,就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體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可現在大部分的人是在用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再用財富來買健康,其不知財富是買不來健康的。這幾年來,中國億萬富翁和名人英年早逝比比皆是,來看一看來自於一些媒體的數字統計:
2005年9月18日,網易公司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先生辭逝,年僅38歲。
2004年11月7日晚,38歲的均瑤集團總裁王均瑤因患腸癌在上海病逝。
2005年4月10日上午,陳逸飛因上消化道出血,經搶救無效去逝,終年59歲,擁有龐大資產的陳逸飛為何連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對此,專家解釋:肝硬化應該是他早逝的元凶。這類病人理應加強休息,而在此期間,陳逸飛卻一直堅持在工作的崗位上,最後積勞成疾。如果他能夠停下來休息一下,情況也許不致如此。
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因心髒驟停,在跑步機上突然辭逝,終年54歲。
這裏有一個社會上流傳已久的五子登科:
這個圖表告訴我們,對於一些迷戀於致富或“工作狂”來說,他們對財富的追求無可非議,但首先應該認識到——人自身才是最大的財富。在人生的支票上,你的儲蓄是個0,你的股票是個0,你的基金是個0,你的房子是個0,你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前麵的1。如果你擁有生命和健康,即擁有這個1,那麼後麵的0越多說明你的資產越多;一旦你失去了這個1,後麵即使有再多的0位,整體還是一個0。
一棵樹從視覺上能看到的樹幹、樹冠和果子,就像一個人外在所表現的身體和一些成就等。那麼,決定一棵樹的樹幹、樹冠和果子如何,最關鍵的是樹根。樹根的好壞決定了這棵樹的成敗。一個人的成就大小也來自於心靈之根,有太多的人苦苦追求成功,然而成功之時就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最後走向失敗,這源於心靈之根出了問題。根淺則不牢。
人人都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財富和金錢。隻是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應該明白,賺錢並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一生對財富孜孜不倦地追求,一點小的投資失誤,都會令他痛不欲生。他50多歲的時候,全身到處都是病,心力交瘁,仍然念念不忘對財富的追逐。在一次大病後,醫生警告他,再這樣下去,將來時日無多。洛克菲勒終於讓自己的心靈在瘋狂的賺錢中停了下來,他苦思了一周。病痊愈後,他終於明白了,生命中應該擁有的不僅僅是錢。此後,他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大把大把地將自己的錢捐助給公益事業,今天的青黴素,就是他捐錢資助研究的成果,而他本已非常糟糕,臨近崩潰的身體,卻奇跡般地好轉,最終他活到了古稀之年。
人活在世上,不賺錢怎能生活?但是也不能做個拚命三郎。錢不是一下子就能賺到的,隻有保住了健康之本,才有可能去掙錢。一家雜誌在對經理人生存狀態的專題調查中,發現經理人竟有“25種錐心之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處理身體健康與工作掙錢之間的關係。
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憑借他所開設的《哈佛幸福課》這門課程,成為哈佛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人生導師”。他說:“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麵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健康是幸福的主要組成部分。無論走什麼樣的理財道路,我們都是金錢的主人,不能淪為金錢的奴隸。你要駕馭金錢,讓金錢幫助你生活得更垮了、更舒適,成為你生活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目的。所以在在理財投資活動中的時候,要時時到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不要讓人生最大的悲哀——人沒了,錢沒花了——上演。
和諧健康的家庭助你事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