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勒·本·沙哈爾博士告訴我們:“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往往不能合理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現代的都市人,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忽視了健康。於是他們身上出現種種亞健康的症狀:身體虛弱,工作沒有效率;心病不安,驚悸少眠;雙目無神,情緒低落……長此以往,種種症狀就會發展成各種疾病,侵蝕你的財富。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疾病預防中間的一項研究表明:80%的心髒病與慢性糖尿病,70%的中風以及50%的癌症是可以免的,個人的不健康風險因素是可以節製並降低的。如果從當下開始注重預防和治療,可能隻需要很小的代價。否則,對其不管不問,我行我素,到頭來就會得不償失。
健康的財富效應
有位年輕人對自己的貧困境況總是唉聲歎氣,怨天尤人。
一位智者對這個年輕人說:“你具有如此豐厚的財富,為什麼還不滿意呢?”
年輕人喪氣地說:“我沒有啊。你說我有財富,那你告訴我,它們在哪?”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你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告訴你。”
“不,我不能失去我的眼睛。”
“好吧,那麼把你的一雙手給我吧。為此,我可用一整袋黃金作為交換。”
“不,我的雙手也不能失去。”
智者最後說:“你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如此豐厚的財富啊!”
是啊,如果健康已經沒法用錢來買或沒法用錢來維持,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高爾基說過:“健康就是金子一樣的東西。”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也是對社會的義務。
人活在世上,有許多財富,健康應該是第一財富。因為失去了這種財富,其他所有的財富都沒有依存的基礎。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看不透。現在,一些人為了賺錢而奔波,因為他們相信財富可以使人快樂;然而,擁有財富卻不一定擁有健康,並不會真的幸福。少了健康,任何財富都一文不值;有了健康,我們就可以重新找回美貌、金錢、榮譽、誠信、機敏、才學。這時,健康便成了唯一的見證人。
健康既是一種可計算的財富,又是一種不可計算的財富。保持健康,可以使我們遠離疾病的困擾,不僅節省了醫療資源,我們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世界首富微軟公司主席比爾·蓋茨就曾表示,就他本人而言,健康比財富更重要。他說:“雖然計算機技術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領域,該領域的發展十分重要,然而與健康相比,財富和高技術都隻能名列其後。”
所謂健康,就是在心理、精神和身體上都達到完善狀態。知識需要積累,財富需要積累,健康也需要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積累健康比積累財富、知識更為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一個人的健康長壽,40%才取決於遺傳基因、醫療條件等,剩下的60%取決於自己。麵對如此脆弱的生命,我們怎麼可以不認真把握住屬於自己的那60%的權利呢?
美國得克薩斯州有個名叫林特·莫奇森的人,他由於早年生活艱苦,家裏很窮,所以養成了勤儉的習慣,但由於過度的勤儉,莫奇森的身體有些虛弱。
莫奇森在創業之初就看好石油市場,並仔細地分析了石油市場的發展前景,擬定了他的創業目標,並投入到了商場之中。事實證明了他的眼光,而且他的方案也通過了市場的檢驗,所以石油產業給他帶來了滾滾的財富。
雖然莫奇森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並且生活也富裕起來了,但他還一直過著以前那種清教徒似的生活,沒有去調整他的飲食,並且不分晝夜的工作。
幾年過去了,他的身體垮了,意識也跟不上了,他開始滿足於目前的狀況,做事也馬馬虎虎起來,不再仔細地分析市場行情,權衡利弊。他突然覺得石油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了,反正錢也掙得差不多了,便沒有多想,閃電式地結束了公司,並且遠避喧囂的塵世,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莫奇森在農村住了幾年,也沒有到外麵走走,所以根本不知道外界的發展變化。
有一天,莫奇森的孫女懇求他去買個布娃娃。於是他便駕車陪孫女去買。到了商店,他突然發現原來僅有兩三美元的布娃娃,現在已經漲到了八美元一個,並且進一步了解到現在石油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開始後悔,失去了賺大錢的機會。
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擁有錢財最多的人,而是擁有財富且身體健康的人。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豪富們不比闊氣比健康,這值得令人深思。在美國,多數實業家認為,一個人無論有多高的權勢、地位和名氣,隻有當他們保持普通人的心態、擁有正常人的健康時,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近年來,一些企業老板開始注重養生保健。在日本,清心寡欲、儉樸自然之風正吹遍這個昔日以“工作狂”出名的島國。在我國,20年前,大老板們聚在一起,不是比坐騎,就是比手上的寶石、身上的衣服;如今,他們比的是誰的血脂、血壓、血糖、膽固醇低,誰的腰圍沒超標。由此可見,擁有健康的人生已成為現代人最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