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金錢不是萬能,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3)(1 / 2)

俄國作家果戈理在他的小說《死魂靈》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潑留希金,這是一個猥瑣貪婪、吝嗇到幾乎病態的守財奴和吸血鬼。

潑留希金擁有大量地產和農奴,卻整天穿戴的像個乞丐;在他的倉庫裏,麥子麥粉多到發黴,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酸。他的糧堆和草堆都變成了真正的糞堆,隻差還沒人在這上麵種白菜;地窖裏的麵粉硬得象石頭一樣,隻好用斧頭壁下來……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強烈的積聚財產的欲望使他一天到晚仍在為財產的積累而奔波。他極為吝嗇,女兒和兒子不能夠從他這拿走一分錢,能獲得的隻有他的詛咒;同時又極為貪婪,他完全變成了受物質支配的財富的奴隸。

如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葛朗台同樣存在。他們被積聚財富時的愉悅所蒙蔽,卻忘記了他們掙錢的目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農夫拯救了一個人。被救的那個人是一個極其富有的人,擁有一大片的土地。富人十分感激的對農夫說:“今日日落之前你腳下所踏之地,盡都歸屬於你。”

農夫立即開始奔跑。兩個小時之後,農夫已經擁有了他一生都用不完的土地財富。離日落還有幾個小時,這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農夫越跑越快,擁有的土地也極速上升。人們看著農夫健步如飛,漸漸遠去。等到日落時分,人們發現農夫累死在奔跑的路上。

我們掙錢、投資、理財,獲取財富進而讓自己過得更好,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純粹為了賺錢而盲目投資,為了財富而鋌而走險,這就失去了財富的意義。

財富與金錢是永遠掙不完的,人追求財富的欲望也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我們對金錢、財務和成功三者的關係,必須有一個均衡的看法。大部分的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認為,金錢並非判斷他們成功水準的重要標準;相反,高收入及財富被視為成功的副產品,並非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也能夠避免被金錢所掌控,而盡心的去享受生活中更多的快樂。

有個俄國人,剛來美國時很缺錢,老是想多掙錢。每次談到人事和工作時,他總愛問“多少錢?”他後來在芝加哥大學師從勞動經濟學的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再後來把赫克曼辭退掉,去了掙大錢的證券業,博士論文都不做就出去打工了。但是幾年之後,他卻說,錢沒有意思,目前工作隻是為了保持在美的合法身份,有了綠卡後就想去科羅拉多州的滑雪場做一個流浪滑雪人。

還有一個英國年輕人,做數據編程,是合同工,有活兒時在西雅圖幹,沒活兒時他就跑到洛杉磯或英國,白天寫程序,晚上在酒吧演奏音樂。他說,靠音樂他沒法掙足夠的錢,所以需要一個掙錢的工作;沒有金錢,他沒法活下來,沒有音樂,他活著就沒有樂趣。他最大的野心就是出自己的音樂唱片。

有許多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和那些心還年輕的人問美國一位大投資家的人生忠告,他說:做你深愛的事情,你才會幸福。

他沒有勸人跟他一樣做投資人,雖然賺大錢,並不是人人都喜歡這個工作,也不是人人都有投資的天分。

這個道理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

富裕之後該做什麼?富裕之後的人不再滿足物質上的成功,開始喪失對工作的熱情。於是,他們更願意按自己愛好做事,做自己高興的事,並願意為此付出金錢代價。

哈佛教授說:人都在最大化自己的滿意程度,金錢、愛好、親情、健康、信仰,兩情相悅和兒女成功都可以滿足個人愉快。如果工作隻是為了掙錢,那就該有個節製。很多東西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有些東西不行,如胃口、睡眠、跟親人在一起需要的時間。而且金錢的邊際效用會遞減,譬如富人花100元就不如窮人有100元花得那麼高興。

所以,人要最大化自己的滿意程度,就需要在分配時間上考慮:多少時間用來掙錢,多少時間用來休閑。

財富的邊際效應遞減規律

有一個哲學家問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

“想不想找一份工資更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