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無小事。失敗的理財曆程也好,成功的理財過程也好,都是一種“人找人”的人生體驗。如巴菲特所言“錢找錢勝於人找錢。”隻要樹立積極的投資理念,懂得合理有效地管理資產,相信我們最終能打開理財大門,體驗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人生。
從“生活”這所大學中學習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地拚搏。知識已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財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征。不過年輕人光懂得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把從書本獲得的知識活用於實際生活,並變成智慧。
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這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全球重要的電子工業製造基地深圳、台灣等地,高級技工的身價一天天看漲,部分空有學曆本本的碩士、博士的薪水表有被趕超的危機了。按過去的的老觀念,像深圳這類靠電子製造業等所謂高科技起家的新興城市,一本金燦燦的學曆證是起碼的敲門磚。但現在,如果這個學曆本本沒有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經驗附著在上麵,那還真不如一個八級技工手頭的鉗子和焊槍。
因為中國教育體製尤其是高等教育體製中存在著痼疾,事實上,很多擁有學曆本本的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在實踐操作方麵都有著重大欠缺。比如說部分學過機械學的大學生,公式、定律背了一大堆,但幾乎就沒有碰到過焊槍,一旦出了純技術問題,理論有,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得靠有經驗的老技工來解決。當然,最終的問題是:要做一個好技工很難,比“撈”一個學曆本本還難。而且,“手頭的活兒好”與學曆本本也並非一對不可兼容的。
此外在做人的成熟上麵也不是能夠光靠書本的。你是否見過,一個知識、人格都遠不如他人的人,卻能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把比他優秀的人耍得團團轉?這類人通常是學識、人格較差的人,是手段圓滑的老江湖,他們抓住那些有知識、人格高尚卻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點,然後隨心所欲地擺布對方。而且還有不少學曆水平較高的人卻被學曆不如他的人領導著,他們的收入也當然沒有後者高。這是什麼原因呢?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根據實際的體驗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單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卻不諳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異,而且比後者更優秀。不諳世故的學者,就像牛頓一樣,是透過三棱鏡看光線,用顏色把人類分類,這個人是這種顏色,那個人是那種顏色。而經驗豐富的染匠卻不同,他們知道顏色有明度、有彩度,也知道雖然看起來是一種顏色,其實它是由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事實上,在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隻用一種顏色構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其他顏色,摻入了其他的影子。不僅如此,正如絲會隨著光線照射的角度,而變幻出各種顏色一般,而能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而變換不同顏色的正是人。
以上這些,隻要是略諳世事的人都能理解。但是,脫離社會,獨自關在研究室裏,滿懷自信的學者卻無法知道。因為這類事不是光使用頭腦就可以想明白的。於是,這些學者盡管想將所學付諸實踐,卻往往發現兩者無法協調。例如,沒看過別人遊泳的人,或者沒學過遊泳的人,即使看過許多講解遊泳的書,十分了解遊泳的原理和要點,也無法學會遊泳!你隻有親自下水去試才能學會。
生活是一部大課本。有誌向的年輕人要善於讀生活這本“無字書”,體悟成敗之理。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是要求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閱曆一般較少,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社會中的知識積累。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魯迅說:“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死的知識不但對人無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出現害處,就像古時候紙上談兵的趙括無法避免失敗一樣。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