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也是一個終生學習的典型人物。少年時,因戰亂他沒有完成學業,這成了他最大的遺憾。因此,他決定做生意賺夠100萬後,就重新回學校念書。但當他賺到100萬後,由於他已經擁有了一個企業,要對員工負責,所以沒辦法回學校念書了。他隻好利用業餘時間自修,這讓他養成了每天晚上都要看書的習慣。他說為了避免晚上看書入迷忘了時間,而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書時,他都要設定鬧鍾。
正是這種熱愛學習的態度,使李嘉誠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超人。在經營塑料工廠時,他訂閱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業雜誌,從中了解世界市場和新產品技術。一次,他在雜誌中發現美國研製出一種新的製造塑料產品的機器,但價錢要2萬美金。他買不起,於是就決定自行研製。
他勤奮學習有關知識,36個小時不眠不休,最後成功地研製出了同樣性能的機器,但成本卻隻有美國機器的十分之一。這部機器製造出來的塑料產品為工廠賺了不少錢,此後,李嘉誠工廠的資產每年以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這就是熱愛學習給李嘉誠帶來的好處。
誠如唐納德·托馬斯·裏甘所言:“想做一個稱職的企業家,必須養成終身好學的習慣,不斷進取,永不知足。隻有不斷改進思維,更新知識,才能不斷增長才幹。”
重視理財知識,提高財商智慧
每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你首先應自問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是有層級之分的: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追求溫飽;當基本的生活條件獲得滿足之後,則要求得到社會的尊重;並進一步追求人生的最終目標自我實現。而要依層級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建立在不虞匱乏的財務條件之上。因此,你必須認識理財的重要,重視理財知識,提高財商智慧。
在理財的道路上,由於各人的理財理念與方法不同,其最終獲得的“收成”也是參差不齊。因為在理財的道路上,有著太多的“十字路口”,倘若缺乏指導,隨心所欲,勢必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比如,麵對眼花繚亂的投資渠道,一些人往往無所適從,最終隨波逐流,跟在“大部隊”後麵“一樣畫葫蘆”。畫得好倒也罷了,倘若畫不好則將招致“賠率”頗高,到時任如何抱怨也是自找。殊不知,從一開始在投資渠道的選擇上盲目跟風,隻顧盯住高回報卻忽視高風險,就已犯下了理財大忌。
“你說,我是存到銀行,還是買股票呀?”剛剛拿到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折,張大媽難掩興奮的心情,詢問鄰居小李。看到周圍很多人都通過炒股賺了不少錢,張大媽也躍躍欲試。
對股票一竅不通的張大媽選擇向小李求助,因為他知道小李沒事的時候經常玩弄股票。小李興奮地支持張大媽炒股,說自己可以全權代勞。於是,從開戶到選股,張大媽全權委托給了小李。然而,看到小李給自己選的股票價格連續5天下跌,張大媽傻了眼。
隔壁的老王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他說去年小李幫他選的一隻股票現在已經退市了。這下可好,老王和張大媽都不停的抱怨小李沒眼光。
聽到了兩人的抱怨,錢教授說:“虧了也不能怪別人。投資決策得自己拿,投資風險也得自己擔,不能光聽別人的。”
這可給新入市的張大媽上了生動的一課——投資要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的投資知識就急於開始投資,並對周圍的一些獲得較好收益的投資者,專業證券機構存在“崇拜心理”,往往會走入“羊群效應”的誤區,到頭來損失慘重。
與上述“失敗者”相異,生活中還有些人懂得理財乃是對自己的家庭財產、個人特長、所處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隨後再為自己設計一條適合的投資渠道,最終憑此取得良好的財富回報。
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理財尤其應該如此。技巧運用的好壞,就直接關係到理財的成敗。那些成功者之所以事半功倍,前提是他們重視對理財知識的積累和專家的指導。因為,如果投資者沒有一點理財知識,那麼即使機會在眼前,也依然不會發現它。
比如,如果不知什麼是封閉式基金,什麼是折價率,怎能抓住2006年的封閉式基金的難得機遇?而且,這種機會縱使再來10次,倘對基金知識一無所知,也會一再錯過。所以,巴菲特說得好:“最好的投資,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知識,培養自己的眼光。”可見,成功如巴菲特這樣的投資者都重視知識的積累,我們就更需要在這方麵狠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