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漢姆在一個律師事務所任職三年,盡管沒有獲得晉升,但他在這三年中,把律師事務所的門道都摸清了,還拿到了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的畢業證書。一切都是為了開辦他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但也有不少在律師事務所的人,按從業時間來說,他們的資格夠老的了,但他們仍然擔任著平庸的職務,賺著低微的薪金。
兩相比較,前者立誌堅定、注意觀察、勤於思考、善於學習,並能利用業餘時間深造,他將獲得成功;後者恰恰相反,不管他們是否滿足於現狀,他們這樣庸庸碌碌地混日子,將永無出頭之日。
學習——內在的財富
在巴黎的一次成功人士的聚會上,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是聚會的焦點。有人問其他:“在您的一生裏,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問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裏,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學習不僅僅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財富,還能夠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事業,影響到我們的財商以及最終在財富上取得的成就。
不要看到比爾·蓋茨、喬布斯,就感歎他們是這個世界上的創富天才。誠然,世界不乏天才,然而進一步探究:天才的本質是什麼?他們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隻是因為天才比你更愛學習、更會學習。
台灣有個著名的企業家陳茂榜,他的講演經常能令所有聽眾折服。他記數字的本事尤其超人一等,凡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麵積、人口、國民貿易收入等,他都如數家珍。
陳茂榜隻有小學學曆,但他卻榮獲了美國聖諾望大學頒發的名譽商學博士學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是憑持他的實力。這個實力就是一輩子堅持每天晚上不間斷地自修。十五歲,陳茂榜輟學到一家書店當店員,他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下班以後,讀書就成了他的享受,書店變成了他的書房,或坐或臥,任他遨遊。
日子一久,他養成了每晚至少看兩小時書的習慣。他在書店工作了八年,也讀了八年書。
陳茂榜說:“學曆固然有用,但更有用的是真才實學。”
記住這樣一句話吧: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決定於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通過學習走向成功的。終生學習才會終身進步。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的知識不進步,就會後退;知識就像機器一樣也會折舊,特別是電腦方麵的知識,數年不進步,就會麵臨淘汰。一個人要成長得快,就一定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
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學科知識,“博”是有限度的。但你也要能比較廣泛地掌握與經營目標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管理和哲學方麵的知識,乃至天文、地理、曆史方麵的有關知識;學會和運用現代管理學中的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技術經濟學、未來學等綜合性或邊緣性知識。在開放條件下,還要懂得國際上的外貿經濟理論,並加以實踐,解決經營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要努力成為一個萬事通曉的雜家,萬事都會的通才。
目前,經營事業日益複雜,一個人很難完全皆具所有的知識。因而,要從博中求專,幹一行鑽研一行。對經營目標中所涉及的專業,要設法掌握它的全部真諦,成為專業中的權威。對有些企業家來說,這個要求是很難做到的,但最低限度也應該身懷一技。“博”了,會拓寬視野,豐富頭腦;“專”,會熱愛自己事業,增加勝利的信心。
知識越多,經驗越豐富,在商業管理中所考慮的問題便越全麵。“博”可以使一個人的眼光廣闊,思路開闊,決斷正確,具有不斷上進的雄心壯誌。
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例。眾所周知,1930年,亨利·福特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出任該公司的董事長時,完全甩開了他祖父的某些片麵經驗。他勤奮好學,虛心地借鑒其他公司的成功經驗,並聘請專家組成的研究室和試驗室。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他又成功地把電腦引進公司許多工作領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亨利·福特二世的好學精神,彌補了他本來不足的能力和經驗,使福特汽車公司能迅速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業中,繼續保持著強大生命力。對於任何一個經營者來說,永遠都要有不自滿的工作態度,像福特二世那樣,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工作、豐富知識,哪怕你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