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讓錢運動起來,財富在靜止中貶值在流動中增值(1)(2 / 3)

為了搞到資本,他靠運籌自行做工積累的資金賺錢。為了從實踐中摸索經驗,他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板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板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複自我介紹和請求,言談中老板發覺他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耐老板的剝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於采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能吸引廣大讀者。麵對普利策創造的巨大利潤,老板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普利策也開始有點積蓄。

通過幾年的打工,普利策對報社的運營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

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金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一份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刊物,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循環。即使在最初幾年,他每年的利潤也超過15萬美元。沒過幾年,他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加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閑地滾動起來,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

猶太人很少把錢存入銀行生利息。他們善於精打細算:如果把錢存入銀行,年息最多不超過10%;而把錢投資在有潛力的項目上,如果對市場走勢觀察分析準確的話,每次周轉贏利不少於30%,一年滾動周轉4次,所得利潤就會超過100%。

在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放貸業務,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高利。到了19世紀後,猶太人寧願把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買賣,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

由此看來,不做存款是猶太富翁們經商智慧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當然,並非人人都希望通過經商致富,把錢存在銀行,一個好處是,能給予人們安全感。但是,你一定也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裏。所以,建議不要把錢全部存入銀行。拿出一部分來,投資到自己感興趣又能得到收益的事情上去,你會發現生活其實包含很多內容,天地原本很寬很寬。

富人用錢投資,窮人用錢消費

從前,一位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把仆人叫來, 每個人給了他們十兩銀子。第一個仆人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一百兩;第二個仆人,也照樣賺了五十兩。第三個仆人,找了個安全的地方,把主人的銀子埋到土地裏。

過了幾天,國王遠行回來。幾個仆人分別前來報告。第一個仆人說:“主阿,你交給我十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一百兩。”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賞給你一百座城池讓你管理。”第二個仆人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十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十兩。”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賞給你五十座城池讓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國王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奪過他的陰涼,給了那賺了一百兩的仆人。”

這是《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國王說:“少的就讓他更少,多的就讓他更多”。這個理論後來被經濟學家運用,並被命名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這隻看不見的手,讓不善理財者盡嚐通脹帶來的苦果,辛辛苦苦積攢的家財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了值;而善於理財者,它則讓他們盡享負利率帶來的“房產升值”等理財果實,從而使自己的錢像滾雪球一樣實現快速增值。從整個社會看來,馬太效應產生的結果是“窮人愈窮,富人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