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教授曾這樣談論資金:“資金對於企業,如同企業血液對於人體,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人體機理失調,資金運用不靈造成經營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資金並靈活運用,是經營者不能不注意的事。”
企業資金如此,個人的財富也是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如今,人們想靠累積的財富來安度晚年是越來越難了。隨著通脹壓力的產生,存銀行已不再是最好的保值增值手段了。因此,讓錢流動起來,適時地去投資是讓你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
有錢不置半年閑——不做“守財奴”
有個關於守財奴的故事:
守財奴把變賣家產所得換成金塊,埋在一隱秘之處。這個地方使他朝思暮想,也令他每天很擔心,他每天都要跑去把金子挖出來把玩一番。一個農夫留心觀察他的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來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便拉扯頭發,號啕大哭起來。有個過路人見他痛不欲生,問明了緣由,就對他說:“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塊金子。不如拿塊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從理財角度上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被埋沒的“石頭”。
增加財富有兩個途徑,一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增加賬麵存款;另一個就是理財。在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單純靠攢錢掙錢,難以實現增加財富的目的。
2010年第一季度,剔除季節因素後,居民通脹預期繼續上漲,未來物價預期指數為65.6%。受此影響,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25.9%,比上季再降2.3個百分點;其中認為目前物價“高,難以接受”的居民占比為51.0%,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高值。
盡管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看上去比較高的增長幅度,卻沒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尤其是城市裏的上班族,感歎自己的薪水增長總是趕不上物價的上漲。
另外,更嚴重的事實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麵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養老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一項負擔。如何才能擺脫單一的依靠社會保險來為老年生活買單的狀況呢?你應該好好的對你的賬戶做一番理財計劃了。
有人說:“積累和消費是一對永遠不會改變的關係。如果沒有高於消費的積累,你的生活質量將不可避免的下降。一個人的收入增長速度要跟得上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長,否則你的消費水平就會有風險。”所以,作為我們普通老百姓,麵對物價上漲短期內無法減緩的壓力時,除了勤儉節約,還需要形成投資理財的習慣,以多掙錢來減輕壓力。
永遠不把錢存入銀行
俗話說,沒有能耐的人存錢,有能耐的人借錢。這當然不是說存錢的人沒本事,這裏麵有經濟學的規律,個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把錢貸給企業,企業借錢要付利息,那是因為它能賺到比利息更多的錢。個人存款到銀行,即便是在加息的前提下也是不合算的,因為通脹的因素已經將利率抵消了。
如果按照銀行存款稅後利率2%算,而年通脹率按照5%算,那麼如果把錢存到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就已經成為負值。這就是說,假如儲戶將10000元存進銀行,10年後10000元錢的實際價值就變成了7374元,儲戶的本金等於損失了26%!
所以,如果賺到錢後就把錢放在銀行裏不聞不問,讓錢在銀行睡大覺,就是在跟金錢過不去,就是在變相削減自己的財富。有很多人辛勞一生,到頭來卻還是窮人,就因為這些人不會把錢變成資本。
哈佛教授告訴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經商智慧,關鍵看其能否靠不斷滾動周轉的有限資金,把營業額做大。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他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複觀察和考慮後,普利策決定從報業著手。對於一個毫無資本和辦報經驗的人來說,想通過報紙賺錢無疑是癡人說夢。但普利策卻堅定不移地按這個奮鬥目標前進了。